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民俗文化 ——“户儿家”文化大院创始人李红秀
10月20日,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新疆候选人建议人选予以公示,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户儿家”文化大院馆长李红秀光荣入选。
68岁的李红秀是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农民,由她创立的“户儿家”民俗陈列馆述说着当地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百年传奇,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户儿家”始于1861年,已有百年历史,是指当时从甘肃、陕西、山西一带,迁徙至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阔克萨孜村一带的40多户汉族农民。“户儿家”是哈萨克族牧民对这40多户汉族人家特有的称呼,又被称为“老四十户”。
几十年间,李红秀与当地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邻里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还相互学习语言。在2012年,在邻里的支持下,李红秀亲手创办了“户儿家”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主要包含民俗文化观赏、老物件、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展示,特色餐饮,住宿等服务区,记载了“户儿家”百年传奇,也成为当地群众及游客领悟地方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打卡地。
“我自幼就在红墩镇生活,在我看来,红墩镇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不分彼此,生活得和谐而幸福!小时候,这里的民族全用对萵、纺车、煤油灯、金沐梓等‘老物件’干活、过日子。后来,日子越过越好,‘老物件’也都歇着了。‘老物件’记录了生活在红墩镇的各民族之间互敬友爱、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李红秀说。
1972年,李红秀与四十户“户儿家”中的曹家后代曹忠伟结为夫妻。自嫁入曹家,就深刻感受到这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浓氛围,爷爷曹光友和婆婆杨树桢与哈萨克族同胞间建立的深厚友谊,无不感染和教育着她。丈夫曹忠伟从小就和哈萨克族小伙伴一起玩耍,通晓哈萨克族语言文字,1985年在乡政府工作的他,结识了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得知牧民一家七口家境贫困,儿子塔斯肯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便与妻子李红秀商量着将塔斯肯接到家中,辗转为塔斯肯联系了一所高中就读。高中三年,塔斯肯与李红秀家中的四个儿女一起生活、学习,亲如亲兄弟姐妹,如今已是一名基层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
多年来,塔斯肯一直深念着李红秀一家的恩情。塔斯肯说:“因为李阿姨和曹叔叔的帮助,我才能走到今天。老‘户儿家’的民族团结精神令人敬佩,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要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阿勒泰长盛不衰。”
只要领居家里有困难,李红秀都会主动帮助,毫不吝啬。多年前,维吾尔族邻居布得斯的妻子不幸去世,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李红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日里主动照顾布得斯的四个孩子,家里做点好吃的赶紧给他们送去,看孩子们的衣服破了就拿来缝补,逢年过节即便熬夜也要给孩子们做件新衣裳,当孩子们伤心时,李红秀就像妈妈一样在身边安慰,布得斯的小女儿结婚时,还专门邀请了李红秀当“胡达”去送亲。
“‘邻里睦,胜金钱;万民和,齐翩跹。’我照顾别人不求回报,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能够帮助他们,看到他们健康开心,我就觉得很满足。”李红秀说。
此外,她还热心社会公益活动,2012年,她加入当地“爱心妈妈”组织,参与捐资助学、帮扶助困等。如今已连续资助11年的新疆医科大毕业的吾儿肯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疫情期间,她还主动给红墩镇政府捐款1万元,希望能帮助乡亲们早日度过难关。
自李红秀成为“户儿家”家族的一员,她便开始了对“户儿家”家族的过去和老物件的积攒和研究。她常听老辈讲“户儿家”来新疆的经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故事,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户儿家”,她细心收集一件件的“老物件”。2012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户儿家”民俗展馆和文化大院落成,她又做起了义务讲解员,这一讲就是11年。“户儿家文化大院”每天都在免费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及全地区各个团体、组织及游客,李红秀为他们讲述着阿勒泰民族团结故事,李红秀将“户儿家”人民族团结的这份精神继续传承。
2022年,被授牌为地区家教家风教育基地的阿勒泰市红墩镇“户儿家”文化大院,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的打卡地,在这里书写着当地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百年传奇,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引领着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个人,民族团结更要靠大家。我要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爱党爱国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还要把党的光荣历史宣讲好,让更多人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李红秀说。
(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拉尔成·金恩斯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