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的奋斗者】吉木乃县:我的幸福我来说--我的驻村故事
阿勒泰新闻网讯:
吉木乃县:我的幸福我来说--我的驻村故事
——记吉木乃县自然资源局驻乌拉斯特镇阔克舍木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朱君
2017年10月,朱君被单位派驻吉木乃县乌拉斯特镇阔克舍木村担任驻村干部,同时被县委组织部访惠聚办公室任命为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2月担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从最初驻村的不知所措、忐忑不安,到逐渐思路清晰、得心应手,在目睹所驻的村日渐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感悟到了自身的点滴成长。
从自命不凡的“国土资源人”到虚心求教的“初学者”
驻村工作队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前往全村174户村民家里走访、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等。由于他在县国土资源局工作时,时常会面临群众土地、宅基地等法律法规、手续办理等问题的咨询。记得有次面对一个村民关于邻里宅基地纠纷事宜的法律法规咨询,自命不凡的他试图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条规、讲述法理进行解答,以为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在村民看来他的回答更像是一种敷衍,而驻村工作队的另一个“老同志”面对同样的咨询、同样的纠纷,看起来他和村民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信服。面对这种困惑,老同志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要接地气,在农村基层,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也算得上是当地的‘显赫人物’了。你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有人关注你、解读你;你好与不好、行与不行,百姓心里像明镜似的。”从那时起,他开始反思自己使用的语言村民是否听得懂,采用的语气村民是否能接受,给村民的建议是否行得通,法理和情理是否能兼容,也让他明白“自命不凡”无形中拉开了他和村民的距离。
作为一名机关单位成长起来的干部,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波动,优越舒适的机关办公环境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状态让他“不接地气”,在驻村工作开展中洋相百出,时常被村民看笑话。对于要当一个对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虚心求教的“初学者”,在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时,他不断向县农技员了解学习庭院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得益于农技员不厌其烦的讲解,他的农学知识也逐渐积累,但他在种养殖技术及扶贫政策了解等方面仍需不断学习。
从无从下手的“愣头青”到得心应手的“本村人”
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初到驻村(阔克舍木村),面对纷繁复杂的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各类指标,他像一个不知所措的“没头苍蝇”,无从下手开展工作,同时也以为脱贫攻坚就是村两委、镇政府的事情,他们这些驻村干部作用不大。到村近两周,最了解的地理位置是村委会,他说:“一听说今天要去驻村(阔克舍木村)开展工作就感到一头雾水,一听说要上门帮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对资料更是茫然不知所措。”
面对此种困惑,他决定花最短的时间对驻村(阔克舍木村)的村情民貌进行全面了解,他一方面利用闲暇之余在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办公室阅查、浏览相关文件,另一方面开始逐一走访、慰问驻村贫困群众。一个月后,他基本掌握了驻村村民分片分组的具体分布,也对阻碍驻村脱贫摘帽的主要因素有了深刻体会。
由于驻村部分巷道未硬化,遇到雨天或冰雪融化季节,道路泥泞,导致村民出行困难,物资运输不便等诸多问题。除交通制约条件外,制约驻村(阔克舍木村)发展的主要瓶颈还在于产业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标准化水平低。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生产力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农民持续增收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或单纯的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生产收入,集体经济也基本没有。但通过他与村干部、村民群众深入交流,他发现许多村民群众还是愿意“造血”式的发家致富摆脱贫困,只是由于获得系统性政策信息不足、缺乏资金筹措渠道、徘徊观望态度严重等问题,迟迟未能闯出一片天地。为此,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为发展壮大村经济积极出谋划策,要求驻村(阔克舍木村)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利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和集体经济以多种形式增收的新途径。
驻村(阔克舍木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牲畜养殖产业,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了庭院经济(种植、养殖)。通过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开办家庭木材加工厂一个、家具装修装潢厂(店)两个、家庭大理石厂一个、电焊铺一个、摩托车维修店一个、窗帘自产自销店一个等等,逐渐培养起一批村里的致富创业带头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项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引导贫困户发展蛋鸡、三黄鸡养殖。
随着驻村帮扶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办公室里少了他的身影,田间地头多了他的步伐,他对驻村(阔克舍木村)的情况也愈发熟悉。有一次他为到村考察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指路时被当作了“本村人”,他想这就是对他驻村工作最好的赞誉吧。
从旁敲侧击的“旁观者”到脱贫攻坚的“主人翁”
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思想上存在严重的误区,总觉得脱贫攻坚是村两委工作任务,驻村单位仅仅起一个“旁观者”的作用。加之对驻村工作无从下手,驻村时更多是跟随村两委工作人员四处走走、看看,并没有体会到脱贫攻坚的艰辛与不易。
面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具体诉求没有直截了当的为其出谋划策,而把包袱推给其他人员,他再旁敲侧击的补充几点。但随着入户走访工作的开展,让他感悟到扶贫工作要付出实际行动,不做“看客”,不只是摆摆姿势、装装样子;也不能做“说客”,光说不练。
调查摸底工作是开展脱贫攻坚的基础,而精准识别贫困户更是精准扶贫的核心。驻村期间,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逐一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调查走访,客观了解贫困症结,对症下药帮助他(她)们脱贫致富。
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导致贫困主要是因疾病、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术,思想观念守旧不愿投入资金等方面。派驻单位主要领导笑称,要像帮扶自家亲戚一样,发挥主人翁意识,不仅要针对每名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更需督促帮扶措施落实到位,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的得到帮扶。
在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中,他尽力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农民群众,第一时间融入到村民群众中去,积极走进片区(组)入户与村民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社情民意。他想,只有知责、担责、尽责,做到人在村中、村在心中、民在心中,方能驻出实效、驻出成绩、驻出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