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排面!龙舟竞渡这一活动竟然能追溯到千年以前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那么龙舟竞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舟船又是哪个时代的?一起追根溯源去了解一下。
宁波博物馆里的国家一级文物——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钺由石斧演变而来,古人云“小者斧、大者钺”,然而这个铜钺却只有手掌那么大。
浙江省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它的铜含量非常高,质地比较软,那么也不太可能作为一种实际的劈砍用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慢慢就变成一个礼器。
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铸造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上方是两条相向的龙纹,龙的尾向内卷,昂首向天。下方有一条狭长的轻舟,上面坐着四个头戴高高羽冠的人,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前进。
浙江省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越绝书》里面也提到过,因为越人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会有经常性的竞技的比赛,是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体力和坚强的意志的一种保障。
张亮介绍说,这四名桨手是当时的越人,他们也是中国较早掌握造船技术的人群,在《越绝书》中就有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记载。追溯我国的舟船文化,还远不止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总台央视记者焦健: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模型,将舟楫的出现向前追溯到了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
从这件长约35厘米,宽约10厘米,深度约6厘米的独木舟模型中,能看出远古时代早期舟船的雏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独木舟加工场所附近,出土的一件,尖头方尾的独木舟模型器。说明河姆渡文化里水上航行的技术,非常成熟。
在河姆渡文化的代表区域田螺山遗址考古现场,孙国平及其团队从六千多年前的古村落里,还发掘出了30多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桨。桨叶长而扁平,横断面呈菱形,头端尖似矛。从器型来看,当时木桨制造技术已十分成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像龙舟的技术,以及水上航行的技术,通过考古发现,可以把端午这一习俗的渊源,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古代先民,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非常高超的生存智慧,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的中华文明,提供强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