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民:丹心护碧水
如何进一步建设智慧水利?如何更好打造绿色站所?是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北屯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处一干渠引水枢纽站长徐全民经常思索的两个问题。
额尔齐斯河位于新疆北部,是中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外流河。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北屯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着拦河引水枢纽、36公里干渠和库容5400万方的阿克达拉水库。灌区覆盖阿勒泰市、福海县、兵团十师183团的40余万亩灌溉面积,是国家节水改造规划内的大型灌区,管理处还承担着向兵团十师发电站发电供水的重任。而徐全民负责的站所就是位于管理处渠首的额河第一渠,又称锡伯渡引额枢纽。
1997年,徐全民毕业于新疆乌鲁木齐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学校,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了管理处渠首站,这里地处戈壁荒滩,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一年有40天风沙弥漫,90天蚊虫肆虐,180天天寒地冻,常有野狼、毒蛇等野生动物出没。有一次,他第一次一个人值夜班,那天狂风暴雪铺天盖地而来,正赶上站长老两口回家办事去了,临行前再三叮嘱他要看好闸门。于是,大坝上就孤伶伶地剩下他一个人。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这个挑战未免来得有点突然。
风在吼,狼在嗥。瑟瑟发抖的他心里只能焦急地祈求天快亮。凌晨2点左右,大坝调节闸门的报警电铃声疾促地响起。他迅速裹上大衣,背上工具包,抓起手电筒,一头扎进狂风暴雪之中。
狂风裹挟着大雪,手电筒光就像照在一堵白墙上,根本看不清脚下的路,他朝着水闸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行进,突然,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迎面向他猛扑过来。他吓得头皮发麻,一屁股瘫坐在雪地上。
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株“风滚草”,这才长长出了一口气。当他跌跌撞撞赶到闸口准备调整闸门时,看见有一条黑影正蜷缩在闸门后面。他当即吓得惊叫起来,后来才搞清楚,这是一名正在这里避风赶羊的转场牧民,等他排除完险情,与牧民一同回到宿舍后就发起了高烧。站长两口子回来见到这般情形,赶紧给他熬了红糖姜汤,他喝下之后又连吃了几天退烧药,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
有了这次特殊的经历后,他常常问自己:去还是留?像他一样的年青人都生活在人群闹市中,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的。而他除了蚊虫相伴,就是与狼共舞。这时临行前父亲的话语在他耳畔响起:“干好一件事不容易,既然去了就要把它干好坚持下去!”而这一留就是大半生。
一提起老徐,站上的海拉提·马木提就立刻翘起了大拇指,打开了话匣子:“徐站长是个好人,他尊重人,关心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什么活都抢着干!我和他共事快20年了,我们站发展到今天,他的付出最多!”
那时,站所最早使用的水位预警报警装置采用的是220V照明电带动电铃,水位仪是钻满小孔的大油桶,不仅反应迟钝还常出安全事故。在充分熟悉、掌握设备的使用技术和了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的情况下,徐全民团队联系工作实际提出了开展技术革新的要求,得到了管理处的大力支持。他们专门对电源、电铃和水位仪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改造提升,切实保障系统运行更为安全可靠便捷。
2014年站所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智能化的控制设备不仅使日常工作更加精准、安全、高效,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用,新科学新技术不会用。新情况新变化一时让一些人心里产生了畏难抵触情绪。对此,徐全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工暇时间,认真地将这些新设备的技术要领和参数记在心里。不懂的就托人买来专业书籍、查阅专业资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埋头苦学。不明白的就向专业人员现场虚心请教。很快,他就掌握了这些新设备的使用技术。
在设备调试安装和现场操作培训期间,徐全民主动带头,和工友们一道刻苦学习,认真钻研资料、操作规程。利用自己先学一步的优势,对一些技术难点、要点,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操作演练。在他的帮助下,大家很快掌握了数据监测、信息采集和远程调控这一新技能。
看到同事们个个都能熟练地操作新设备,徐全民动情地说:“人这一辈子啊,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管好每一方水。从过去手动、电动到现在的信息智慧化,我们的水利事业一步一个台阶地迈向现代化,我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
从2004年开始,徐全民带领团队绿化美化亮化站所。顶烈日,战风沙,站上员工齐心协力,一锹一镐硬是在戈壁荒滩上凿出了数千棵树坑。为节约费用,他采取扦插的方法种植了柳树。柳树成活后,他们又陆续种植了杨树、榆树、白蜡树、苹果树、松树等,并在林带里套种上了黄花菜,在绿树环抱中开荒种上了蔬菜、玉米和瓜果等,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如今,这里已是绿树成荫,繁花锦簇,鸟鸣蝶飞的塞外江南。抚今追昔,老员工都会感慨:过去全站所需的给养全靠便车从数十公里外的北屯市或者兵团十师183团购买运送,遇到大雪、大风封路的时候,没吃没喝更是司空见惯。现在好了,想吃啥有啥,原来吃的是河坝水,现在通上了自来水,原来点的是煤油灯,现在用上了节能灯,原来住的是地窝子,现在搬进了砖房子,日子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水平是管理处阿克达拉沿线开发站站长。他说:“我和全民认识20多年了,他为人公道正派,刻苦钻研灌排工业务知识,时常把‘办法总比困难多’挂在嘴边,生活中他是个热心人,无论同事还是驻地群众有个急事、难事都愿意找他帮忙。”
2018年徐全民与阿勒泰市喀拉希力克阿克布勒根村村民那吾孜拜·阿布力哈克结成了民族团结亲戚。有一天,正在站上值班的徐全民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说他的女儿考上了北屯的技校,由于妻子和孩子对北屯不熟悉想请他帮忙,徐全民立即给家里打电话让妻子从车站把母女二人接到家里,还花300元给孩子购买了学习和生活用品,带她们到学校办理了入学、住宿手续。
徐全民所在的站所是阿勒泰市、福海县牧民转场的必经之地。时间一长,彼此就熟悉了,并成为好朋友。每年春、秋转场之际,徐全民都会早早准备一些馕、蔬菜和纯净水等生活物资,分发给过往的牧民,并送上诚挚的祝福。牧民秋季下山的时候也会给他送来酥油和奶疙瘩。这里已经成了牧民转场的一个小驿站,他们停留的时间虽短但这里却从来就不缺少温暖和阳光。
2021年春季,又是一年牧民转场时,一天徐全民站在高岗上远远望见有转场的牧民向他走来,他心想那骑在马上的一定是他的大哥阿曼别克,转场队伍越来越近,他认出了那匹马正是阿曼别克的,但坐在马上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人。他告诉来人:“这匹马我认识,马的主人叫阿曼别克。”这位青年牧民说:“你说的正是我的父亲,前不久他一个病没有注意,去世了,你就是小徐叔叔吧,临终前他告诉我路过这儿的时候去看看我交往了16年的小徐叔叔,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找他帮忙,他还让我送个羊娃子给你。”徐全民听到这个噩耗半天没有回过神儿,他已经记不清后来他是怎样回到驻地的……
徐全民一年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夫妻之间聚少离多。更别说照顾家庭、妻儿了。他时常盯着一汪碧水,独自想家。但他深知肩上的使命和责任,监测、管控、调度、巡视、防洪、保养和维护这些日常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他每年从4月到11月有7个月都要在站所值守。特别是7、8、9三个月汛期是他最忙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妻子买了米、面,在扛往4楼家中时不慎摔倒扭伤了腰,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动弹不了。
当时,孩子只有13岁刚上初一,又要上学又要照顾母亲。妻子央求他回来照顾几天,他虽心疼妻儿却又无能为力只得说:“现在正值汛期,又是下游农牧民灌溉用水的高峰期,老百姓种地不容易,在这供水供电的关键时刻决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否则,我愧对额河流域的父老乡亲!”妻子虽心存怨气,但经丈夫百般安慰,最后,她对丈夫说:她请母亲过来照顾一段时间,让他安心工作。听到妻子的啜泣,他的眼睛湿润了……
额河奔涌腾银浪,灌渠砥砺沐金波。徐全民用24年兢兢业业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最美水利人。他说:“我要继续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水利、智慧水利,为推动阿勒泰地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通讯员 代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