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阿山故事”创办一周年的背后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俊秀
“‘阿山故事’就像我和编委会带出来的‘孩子’,‘孩子’周岁了,我怎能不高兴!”2月20日,“阿山故事”微信公众号迎来一周岁生日。早在一个月前,“阿山故事”创办者兼主编辛世福就忙碌起来,联系作者、整理图片、撰写综述……辛世福虽然已经75岁了,但工作热情仍不减当年。

辛世福是一名退休老干部,曾在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地委组织部、地委宣传部、地区人大工委等单位领导岗位上担任过重要职务,一辈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他酷爱学习,研究党的历史五十余载,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勤于写作,相继出版过《感天动地民族情》等3本书籍。
“创办‘阿山故事’,就是想发挥余热,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社会。”辛世福说,“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也算为文化润疆助力。”
守初心余热生辉
“阿山故事”多为回忆录,刊发的文章以阿勒泰人亲历、亲闻、亲为的故事为主。从2023年2月创刊以来,已编发《赛尔江·买米拉是怎样推向全国宣传的?》《我在总书记身边的一天》《心灵深处的记忆》等63篇文章近23万字,真实记录了阿勒泰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件和大命题,客观反映了阿勒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貌,为后人认识和了解阿勒泰提供了依据。
阿勒泰人杰地灵,山好水好人更好。“阿山故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弘扬正能量,重点宣传了地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全年刊发的63篇文章中,有27篇是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仁、阿布汗等人的模范事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刘义清的感人故事,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的援疆干部何祖大的先进事迹报道,还宣传了守卫边防38年的阿勒泰军分区原司令员陆建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杨自治,国家一级演奏员、指挥、作曲哈布拉德·阿布都拉,阿勒泰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谢立新的事迹等。
“这些先进模范人物为阿勒泰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边防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地区人大工委原副主任、“阿山故事”编委萨哈提别克·哈拉木别克说,“他们是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代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爱岗敬业、忘我工作,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忠诚干净担当的优良品质为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好文章有口皆碑
优秀的作品总是能触及人的灵魂,给人以鼓舞。一年来,广大读者不仅被“阿山故事”里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所感动,也从他们身上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教益,增添了建功新时代的力量。
地区政协工委党组原书记曾舒拉说:“梅花香自苦寒来。‘阿山故事’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作者和编委会艰辛努力、倾情奉献的结果。”
江苏援疆干部、阿勒泰地委原副书记何祖大看了“阿山故事”后感慨道:“文章很感人,给人力量,使我回忆起了在新疆工作的日日夜夜。”
自治区政协原副秘书长李程表示:“‘阿山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当时改革的艰难起步及成功后的效果,当时的改革者令人敬佩。讲好阿勒泰故事不易,也同样令人敬佩。”
哈巴河县政协原副主席马宝仓更是有感而发,并赋诗一首:青春戍边来阿山,艰苦奋斗战地天,满腔热血洒西陲,一生功绩后人赞。
曾经在新闻战线工作多年、现为地委直属机关工委书记的孔卫炜不仅为“阿山故事”里的文章而感动,更为“阿山故事”幕后默默无私奉献的作者和编委们发自由衷敬佩:“他们用笔墨记录时代,用真情书写文章,里面的真情不会变,他们的初心与热爱就不会变。”
……
善行者究其难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阿山故事”的作者、编委会成员大都是离退休老同志,他们的年龄都在七八十岁以上。对他们来说,视力弱、操作电脑困难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为写好一篇稿子,他们从查阅资料到完成文稿,往往需要耗费比常人更长的时间。但因为热爱,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不辞辛劳、潜心研究、认真学习。可以说,“阿山故事”里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用情写就的。
“我们通常把收到的文稿视为作者‘十月怀胎’,新生命即将出生而到‘医院’(编委会)生产和护理的过程。因此,编委会肩负着迎接‘新生命’的光荣使命。”说起编辑“阿山故事”的每一篇文章,辛世福格外激动,他骄傲地说,“截至目前,‘阿山故事’最高阅读量达1.38万人次,在网络平台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成绩实属不易。”
好的作品是“阿山故事”的源泉,读者的赞誉是办好“阿山故事”的强大动力。“阿山故事”编委会表示:“付出总有回报,当我们读着那些发自内心的点评,就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我们虽然不再年轻,但内心依然激情澎湃。虽然我们缺乏编辑制作网络帖文的经验,但我们会边学边干。今后,希望能有更多乐于奉献的退休干部加入到作者或编委会队伍中来,共同为办好‘阿山故事’添砖加瓦!”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希望“阿山故事”微信平台推出更多好文章,以飨读者。
记者感言: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长,可以长得让一群退休干部一如既往、充满理想、坚守初心;短,可以短到那些筚路蓝缕、并肩奋斗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阿山故事”记录和讲述的都是曾经在阿勒泰地区各条战线上工作过、奋斗过和付出过青春、热血、汗水和泪水的亲历者、实践者和见证者们的故事。如今,阿勒泰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阿勒泰地委、行署带领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团结一致、踔厉奋发,离不开那些曾经的拓荒者……他们是时代的瞭望者、历史的记录者,是正义的守望者、温暖的传播者,是发展的见证者、改革的推动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作为地区新闻宣传战线上的老前辈,辛世福曾冒着大雪深入基层一线,主笔撰写的《感天动地民族情》等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金山大地美丽绽放,一个个鲜活的民族团结典型在全疆点亮。退休后,辛世福仍坚持学习、笔耕不辍,继续为宣传大美阿勒泰发挥余热、奉献力量。
采访之余,记者问辛世福为什么要创办“阿山故事”公众号?他说,是被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感动了。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身陷绝境的情况下,拿起了自己唯一可以利用的武器——笔,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只能靠口述,让家人记录,历时三载,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名著,实现了他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他也要像保尔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阿山故事”不仅在讲故事,更在传承一种精神,那是老一辈人“为国立言奔不息、为民鼓呼死不辞”的热爱,更是共产党人坚守“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