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 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轶茹)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光荣称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之一。
哈巴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五一”前夕,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舍勒铜业)捧回了金灿灿、沉甸甸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再摘“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公司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一次褒奖,也是对阿勒泰地区做大做强绿色矿业产业的充分肯定。
筚路蓝缕 打造“聚宝盆”
阿舍勒意为“盐碱地”,当地人形容它是“兽过绕着走、鸟过不留痕”的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
经过22年的发展,阿舍勒铜业实现“华丽变身”。
5月2日,蓝天白云下的阿舍勒铜业矿区绿草茵茵、花团锦簇,高耸入云的井塔、整齐划一的厂房掩映在绿树之中,宽阔的矿区公路两边,枝繁叶茂的林带延伸到矿区深处,矿区和周围山体环境融为一体,奏响了节日里的“劳动交响乐”。
1984年,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勘探人员在阿尔泰山南麓勘探矿产资源时,揭开了一座大型铜矿的神秘面纱。他们不曾想到,一段致力于“开发矿业,造福社会”的创业故事即将在十多年后的北疆大地精彩演绎,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
由于阿舍勒铜矿属难采选矿山,受制于当时技术滞后、资金短缺等因素,阿舍勒铜业发展缓慢。2002年初,紫金矿业正式“入主”阿舍勒铜业。此后,一个个正确的决策使阿舍勒铜业在铜价低迷期进入施工建设。
在大西北群山怀抱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大学生和工人融到了一起。
哈巴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阿舍勒铜业勤恳工作22年的保障处处长宁德洪回忆道:“因为取水困难,当时陈家洪总经理来阿舍勒铜业的第一天,就和我们一起吃了一碗白水面、啃了一个干馕。大家觉得,苦一起吃、活一起干,总能干出个名堂来。”
“这些人很能吃苦,十余年来,这片荒漠戈壁一直是个‘硬骨头’。但是这些建设者来了以后,这就有了起色。”阿舍勒铜业附近的库勒拜乡喀拉布拉克村已入耄耋之年的村民梁大和说。
2004年9月,经过两年半的紧张建设,矿山选矿设备进入试车阶段,项目总投资预算从设计之初的6.61亿元减至4.83亿元,节约投资近三分之一,生产规模从3000吨/日扩大到4000吨/日,生产能力扩大了三分之一。
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2006年,产铜金属3万吨、锌金属0.94万吨,项目实现达产。
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以现代化工业建筑的文明和智慧的折射,在阿尔泰山漫卷黄沙的大漠中熠熠闪光!
科技引领 打造企业标杆
通过科研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率,将资源“吃干榨尽”。创新,是阿舍勒铜业的“金钥匙”。
阿舍勒铜业投产后,迅速研发出一套浮选方案,通过创新优化,使得该项目仅用4亿多元就完成了原单位预算的6亿多元的工程项目,且生产能力提升了33%。
2007~2010年是阿舍勒铜业快速发展期。依托选矿工艺研究和技术改造,2010年,铜综合回收率稳定在93%左右,居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保持稳产。
2011~2016年是阿舍勒铜业二次创业期。从二期6000t/d深部开拓工程到1200t/d锌尾选铜综合利用项目,再到引入采矿大型设备等,2016年6月,6000t/d深部开拓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产铜金属量达4万吨。
从2017起,阿舍勒铜业步入跨越增长期,探索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使其成为行业内安全管理标杆企业,为紫金矿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新样本,其采用的大直径深孔和中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评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2023年,为系统性解决“提升锌回收率”这一历史性难题,阿舍勒铜业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对选矿工艺流程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将其分解成一系列“小改小革”项目,包括加温浮选、机械脱药石灰强化调浆、混浮精矿的抑制体系优化、混浮精矿脱药组合、选择性铜优先浮选等。经过技术攻关,选锌优化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在入选品位相同的条件下,全年锌回收率同比提升约14个百分点,新增效益4200万元/年。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累计实现产值315亿元,上缴税费81亿元。与此同时,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与维护,成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和谐共处的典范。
以绿起笔 打造绿色矿山
阿舍勒铜业自开工建设起就奉行“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始终把绿色生态矿山理念和生态矿山技术创新集成到矿山发展全过程,在矿山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始终把“打造生态矿山、环保矿山、绿色矿山、旅游矿山”作为建矿思路,实现矿山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共融共进。
针对传统矿山生产普遍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公司全面开展科技研发攻关,实施锌尾矿再选铜、尾矿焙烧综合利用、尾矿库回水、新建污水处理站等循环经济工程,闯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的选矿生产采用无新水使用工艺。”公司副总经理赵海祥说。公司坚持边开采、边处置、边复垦的一体化生产工艺,通过在尾矿坝修建回水站,把安全处理过的工业废水再泵回矿区修建的高位水池,重新进入生产用水系统,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对废水进行再循环、再利用,每年节约生产用水600万立方米。除此之外,公司投资288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站,每日可处理污水800立方米,全年处理污水28万立方米。全矿区已经实现生产用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循环利用。
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在尾料利用方面,阿舍勒铜业投资建设了尾矿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把尾矿中伴生矿金属全部“吃干榨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100%。
“我们每年坚持春秋两季义务植树,做到‘见土插绿’。同时,还实施‘绿色廊道’工程,把植树范围逐渐扩展至矿区外部,在矿区至县城道路两旁植树,力争与县城至矿区绿化道路接壤。如今,绿化植树已向外部延伸3.5公里。”赵海祥说。
如今,走进阿舍勒铜业矿区,矿山有绿,绿中现矿山;井塔高耸云端,整齐划一的厂房依山而建;宽阔的矿区公路两边是不同树种的林带;凉亭、喷泉、花坛、综合运动场(馆)等掩映在绿树丛中,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建设初衷。
利用中水回用等先进技术,不仅让阿舍勒铜业的厂区绿了起来,同时也在改善着矿区周边的百姓生活。
距离矿区只有一公里的库勒拜乡喀拉布拉克村,共有耕地2600亩,由于地处丘陵地带,耕地浇水一直是困扰村民的老大难问题。因为缺水,村民只能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农作物产量低。从2010年起,阿舍勒铜业开始在周边农村实施“千亩良田”计划,帮助农牧民发展农牧业。公司投资100多万元铺设了输水管道,有了充足的水源,周边新增良田近千亩。
矿业立企,报国惠民。建矿以来,公司积极参与当地乡村振兴、抗洪救灾以及旅游、教育等各项事业,累计投入社会责任资金超1.4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20余人、扶持村庄3个,直接受惠农牧民群众超800人。
阿舍勒铜业为当地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其中,直接带动就业793人、产业链带动就业1106人。
哈巴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矿山”“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工人先锋号”“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专项优秀矿山企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矿山”“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
春风吹来满眼绿,不负绿水与青山。绿色矿山建设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绿色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质态的必然要求。放眼望去,阿舍勒铜业正锁定矿业发展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的全新发展方向,积极做绿色矿山建设排头兵,充分利用“绿色”这个翻越关口的强大引擎,依靠科技、管理与创新,努力把公司建成疆内著名的以矿业开发为主的高技术含量和效益型、环保型矿山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