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党建引领 边境牧区展新颜
在富蕴县夏牧场,牧区临时党小组成员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受访单位供图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齐琪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阿勒泰地区,边境线长达1197公里,边境牧区群众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党建触角如何向边境末端延伸?该地区聚焦党建引领“关键点”,完善边境党建运行机制,夯实党建引领边境治理水平,让民情在末端感知、民需在末端回应、民祉在末端增进、民力在末端聚合。
构筑边境一线“红色矩阵”
9月20日,哈巴河县库勒拜镇喀尔乌克特勒村牧民克孜别克·苏里曼赶着牛羊,向春秋牧场转场。行至巴斯布鲁沟片区,他走向党员中心户木拉提·木扎拜家。木拉提家门口的标示牌上明示,这里为牧民提供休憩、手机充电等服务。
转场季,库勒拜镇为牧民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转场路线图,图中标明转场沿线所有党员中心户的位置和他们能提供的服务。
“看到党员中心户家门口的党旗,我们就像找到了家一样。”克孜别克说。
今年以来,阿勒泰地区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组建66个边境一线临时党支部(党小组),选树628户党员中心户,形成“县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意识协调机制+乡(镇)边境党委+边境一线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条块联动运行机制,在边境一线构筑了“红色矩阵”。
每一名党员都是“红色矩阵”中的一面旗帜。
阿勒泰市探索建立边境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明确五类正向指标和六类反向指标,为364名边境牧民党员量身定制巡逻防控、政策宣传、矛盾调处、文明劝导等8类服务岗位,推动边境牧民党员从“无责”向“有责”转变,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护边党员队伍。
富蕴县创新建立条块化管理模式,由乡镇党委负责统筹,将435名乡村干部、民(辅)警、护边员、林管员合理划分至服务片区,探索“临时党支部+边境一线力量”治理模式,确保每条转场线路和每个集中放牧区都有人全程跟踪服务。
“各县(市)都推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解决了一批边境党建重点难点问题,常态化推动5700余名党员干部服务在一线,72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在一线,初步形成区域统筹、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边境党建工作格局。”阿勒泰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明说。
打造为民服务“直通车”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库卫边境派出所辖区,是富蕴县的夏牧场,每年有2000多名牧民、15万余只牲畜在这里度过夏季。
该所的边境警务站同时也是“石榴籽”服务分站,在这里,该所民辅警联合铁买克乡政府、林业管护站、兽医站党员干部,共同为牧民做好服务。
“我们转场时,有‘石榴籽’服务站可以休息、吃饭,在惠民日还能免费体检、参加文体活动,遇到困难也有‘党员服务队’帮我们解决。”富蕴县铁买克乡喀依尔特村党员牧民阿德勒别克·叶尔疆笑呵呵地说。
从边境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阿勒泰地区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采取“总站+分站”模式,在县(市)牧办设立7个边境“石榴籽”服务总站,依托乡(镇)牧办、边境警务站、幸福驿站等场所设立143个边境“石榴籽”服务分站,配套设置小澡堂、小厨房等服务设施,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设施升级,服务内容和质量更不能“打折”。
阿勒泰地区按照“组团式服务、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盖”的原则,组织农牧林水、教育卫生、文化法律等各领域专业人才,成立80余支红色服务队,指导和帮助牧民做好接羔育幼、春季防疫、疾病预防等服务;组织共建单位干部、结亲干部、包村联户干部到边境一线开展文体、普法宣传活动。今年以来,该地区边境牧区党组织围绕宣传党的声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开展“边境一线集中惠民日”活动369场次,开展冬不拉宣讲、“石榴籽”文艺小分队演出、军民共建等活动622次。
如何为区域合作共治、处理矛盾问题搭建桥梁?针对边境党建工作难点堵点,阿勒泰地区全力推动乡(镇)矛调中心、乡(镇)法庭功能向边境一线延伸,组织县乡法律顾问、乡(镇)矛调中心、牧办、边境警务站、林管站等边境一线各支力量,组建一支边境调解队伍,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首问负责制”,积极探索“草原法庭”“毡房说事点”等载体,抓实矛盾纠纷预警防范、风险评估、排查化解、定期回访关键环节,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今年截至目前,已调解群众矛盾纠纷800余件。
共谱兴边富民“致富曲”
9月15日,在“中哈边境第一村”吉木乃县萨尔乌楞村,红色家访点主人马合沙提·斯拉木接待了一批来自上海的客人。“他们听我讲红色戍边故事,品尝哈萨克族美食,现在旅游火了起来,我们也跟着受益了。”马合沙提说。
马合沙提是吉木乃县兴边富民行动的受益者。今年,该县实行“党建+戍边文化+牧区旅游”发展模式,将草原石城、中哈边境第一村、戍边文化馆、百年国门等资源串点成线,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动员牧民发展特色“小客栈”、特色美食“小作坊”、特色手工“小门面”、特色种植“菜园子”、特色养殖“肉铺子”等,实现增收致富。
让边境群众富起来,是阿勒泰地区边境党建工作的目标之一。
今年以来,该地区大力推行“党建+兴边富民”“党建+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健全完善“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牧民群众”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成立畜牧业合作社68个,切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牧民“双赢共富”。依托边境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春秋转场游、牧区游、边境游等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大力发展驼奶、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实施“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463户牧民参与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电商营销,实现产品增值、牧民增收。
7月10日,哈巴河县白哈巴商圈党支部正式成立。“我们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发出诚信经营倡议,带动经营户合法诚信经营,促进景区商圈良性发展。”白哈巴商圈党支部书记庞晓峰说。
今年,哈巴河县以党建引领边境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大做文章,全县党员干部上下齐心,利用3天时间,深度还原“张凤侠小卖部”剧中场景,吸引全国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我的阿勒泰 您的哈巴河”旅游名片打造初见成效。1至7月,该县累计接待游客310.17万人次,同比增长63.68%,实现旅游收入20.43亿元,同比增长70.37%。
“如今,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油画般的草原,体验牧区生活,我们充分发挥‘党建+牧区旅游’优势,依托全域旅游大环境,积极整合边境牧区优势资源,建立兴边富民的多元格局,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牧区群众增收致富。”阿勒泰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刘冰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