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进行时 | “要像扎根荒漠的胡杨,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向阳生长” 从迷彩绿到数字蓝:一位吉林省援疆干部的“多重角色”人生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 包洪宇 通讯员 柳沣洋
4月的阿勒泰,山顶积雪未消,草原已现新绿。在地区数字化发展局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数字经济”的讨论会持续到日暮。散会后,一位身姿挺拔的中年干部快步下楼,用手机给远方的母亲发去问候,随后坐上回往吉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通勤班车,走进后厨检查当天的伙食——这便是吉林省第五批援疆干部,阿勒泰地区数字化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刁少军在阿勒泰的寻常一日。
从迷彩绿到数字蓝的跨越
2021年,刁少军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转业到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当组织发出援疆号召时,这位在军营中历练出的东北硬汉第一个报了名。“我是党员,也是军人,组织需要就是我的方向。”临行前夜,他望着熟睡中6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轻轻掖好被角,把对家庭的牵挂深深藏进行李箱最深处。
初到阿勒泰地区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刁少军发现中心干部数字化知识和意识基础相对薄弱。于是,他迅速确立以智力援疆为主线,以吉林省政数局为坚实后盾,学习借鉴“吉林模式”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他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传授业务、排查安全隐患,提高人才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始终坚信这一点。2024年调整到地区数字化发展局工作后,他从办文、办会、办事等日常基础工作抓起,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标准。利用周工作例会和业务理论学习契机,带领局里干部学业务、提能力。
舌尖上的乡愁守护者
2023年春,刁少军兼任吉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后勤保障组成员,负责食堂管理。面对来自吉林家乡的援疆干部人才,他创新推出“暖心工程”,利用500平方米的援疆项目实践基地打造阳光菜园,带领大家种出20多种蔬菜,并用心研究四季菜谱,解决“众口难调”问题。
“大家吃得好就不那么想家了。”深冬时节,当同事们惊喜地发现餐台上的东北饭包时,厨师老孙揭秘:“这是刁少军托人从吉林带来的菜。”每次回家探亲回来,他都会带来干豆腐、大酱、腌咸菜等东北特有的食材,就是为了让大家吃上家乡的饭菜,减少思乡之愁。
在阿勒泰市吉林援疆现代农业博览园里,每周末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为让吉林援疆的大棚充分发挥增产增收的作用,他经常与吉林省农科院专家沟通交流,边学习边指导,从园区管理到水果蔬菜种植,再到市场营销,与园区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园区管理正规化、种植专业化、营销市场化。
铁骨柔情显本色
刁少军来援疆之前就患有干眼症,医生诊断后表示很难再有眼泪了,入疆后还因上火伤了眼睛。
2024年中秋节,刁少军母亲住院时,他正在工作调研考察的路上,家里怕他惦记也没有告诉他,母亲出院后他才知道真相。两个年幼的孩子发烧生病,同时也发烧了的妻子在电话里哽咽:“你放心,家里有我。”这位常在零下20度晨跑的硬汉,此刻对着月亮久久伫立,只有他自己知道“欲哭无泪”的滋味。
援疆公寓楼位于阿勒泰市北区,为了解决大家出去理发交通不便的问题,刁少军利用在部队自学过的理发技术,自购理发工具,每个周六上午,他的“宿舍理发店”便开业了。现在找他理发都得排队,甚至还得提前预约,大家都说他的理发技术比一般的理发店都强,他笑着说:“谢谢大家的信任,让我拿你们练手。”
援疆项目品牌的实践者
作为智力援疆的践行者,刁少军积极落实吉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临时党委决策部署,推动建立“吉阿佳品”项目落地运营,促成两地40余家商品互通互贸,特别是帮助新疆千余只单品进入吉林市场,在吉林省大型超市、年货大集、惠民大吉及农业·食品博览会上畅销,2024年实现销售额5000余万元。
自“吉阿佳品”项目品牌创立以来,从无到有,从0到5000万,作为项目负责人,每当有人提起“吉阿佳品”项目时,他都兴奋不已,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讲的都是成功的喜悦。也许只有那遍布各县市的足迹,各个企业监控里的身影和通话记录才能真正见证他的辛勤与劳累,见证他对援疆工作的默默付出。当被问及援疆感悟时,他笑着说:“要像那些扎根荒漠的胡杨,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向着阳光生长。”
三年援疆路,一生边疆情。刁少军用军人的忠诚、党员的担当、赤子的情怀,在祖国西北边陲书写着新时代的援疆答卷。在援疆即将满两年的时刻,他正在研究阿勒泰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座右铭,在晨光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