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为民 从青春到白首——记全国最美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里夏里甫·哈帕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俊秀 特约记者 庄晓颇
眼前的他,与前些年照片上的判若两人:身形颀长却清瘦如竹,宽大的白大褂像挂在身上;病容憔悴的脸上,唯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话语不多,眉宇间总有几分沉郁,可一旦面对病人,他总会报以温暖的笑容。
这就是那个从死神手里抢回无数生命,被福海人民念了又念的“毛医生”?那个年年“六一”都蹲在孩子堆里,被孩子们围叫“毛爷爷”的人?那个冰雪封路时扛着药箱冲在前,汶川震后第一时间跑去捐款,疫情来袭时倾囊相助的逆行者?那个总是悄悄向党组织递上“特殊党费”的老共产党员?
毛里夏里甫·哈帕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本人提供)
没错!他就是毛里夏里甫·哈帕,福海县阿尔达乡卫生院退休医生。
“我是牧民的儿子,草原人民需要我”
1954年,毛里夏里甫·哈帕出生在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一户中医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深受牧民敬重的“叶木什”(民间医生)。“父亲每次出诊回来,都会给我带点奶疙瘩,这些都是病人感激他特意给做的。”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这些构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12岁那年,父亲将他抱上马背,开始了草原行医。风雪弥漫的冬牧场,烈日炎炎的夏牧场,父亲背着沉重的药箱走向每一个需要他的毡房。一次,抢救完一个危重病人,疲惫的父亲瘫坐在篝火旁,对他说:“孩子,记住,救人就要尽全力,这是医生的职责。”火光映照着父亲坚毅而慈祥的脸庞,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少年毛里夏里甫·哈帕的心田。
毛里夏里甫·哈帕和孩子在一起。(本人提供)
1975年,毛里夏里甫·哈帕以优异的成绩从新疆中医学院毕业。自治区卫生厅的办公室里,领导殷切地挽留:“留在乌鲁木齐吧,你可以专攻中医。”而此时,他的脑海里却满是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毡房、父亲在风雪中跋涉的背影、牧民求医期盼的眼神。他语气平静而坚定:“我的根在福海,草原更需要我。”
就这样,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本可以在县医院安稳行医,却主动申请调往艰苦的阔克阿尕什乡卫生院。“那里的牧民看病太难了!”他对挽留他的院领导说,“那里更需要医生。”
从此,他追着牧民的转场路线行医,枣红马、旧药箱、瘦高个——成了草原上最熟悉的风景。渴了抓把雪解渴,饿了嚼块奶疙瘩充饥。这一跑,就是四十多个春秋!福海县的每顶毡房都记得他的脚步声,那个磨得发亮的药箱里,装的不仅是药材,是牧民们的健康指望,更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性命的托付。
“看见毛医生的马鞭,就像看见了生的希望”
“毛医生是我们草原上最尊贵的人!”在福海县,几乎每顶毡房里都能听到这样的感叹。老阿帕会拉着你的手细数他救人的故事,壮实的哈萨克族汉子提起他也会红了眼眶。他的故事像牧草一样在草原上生长,绿遍了整片土地。牧民们说:“看见毛医生的马鞭,就像看见了生的希望。”
毛里夏里甫·哈帕的医术源自父亲的亲传。“父亲曾对我说,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因为体内湿气过重,阻碍了血液的正常循环,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基于这个原理,父亲将百余种中草药调配成41种汤药,每种汤药可分别调理6至8种不同的病症,再辅以相关的物理疗法,效果十分显著。”每每谈及父亲,毛里夏里甫·哈帕的眼中总充满钦佩与自豪,而正是这些疗法,让他成功救助了众多患者。
毛里夏里甫·哈帕发明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胡俊秀摄)
1984年冬夜,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二队,加纳古丽的丈夫突发心肌梗死陷入昏迷。屋外狂风卷雪,救援车辆迟迟不到。加纳古丽束手无策,抱着丈夫绝望地哭泣。就在她万念俱灰之际,毡房的门帘猛地被掀开,毛里夏里甫·哈帕顶风冒雪赶来了!他顾不上拍打满身的大雪,立刻从药箱里取出银针,沉稳、迅捷而精准地将银针刺入患者的关键穴位。 时间在紧张的施救中一分一秒流逝,汗珠从他额头上渗出,直到一声微弱的呻吟从病人喉中传出。激动的加纳古丽泪流满面,跪倒在地。那晚,毛里夏里甫·哈帕守在毡房里,直到黎明。
1989年3月,阔克阿尕什乡远冬牧场。初春的寒风吹在脸上生疼。牧民扎曼别克不慎从马背上重重摔下,右臂严重扭曲,骨头刺破皮肉,鲜血染红了枯草。毛里夏里甫·哈帕闻讯赶来,他运用祖传的接骨术,熟练地将断臂精准接合,保住了扎曼别克的右臂;1997年秋,一位哈萨克族孕妇因胎位不正导致难产并出现大出血,孩子有缺氧的前兆,情况十分危急。毛里夏里甫·哈帕及时赶到,他通过独特的手法将孩子胎位归正,使得孩子顺利产下,大人和孩子均未出现感染……
毛里夏里甫·哈帕著作的书籍。(本人提供)
随着救助的患者越来越多,毛里夏里甫·哈帕的名声也越来越大。1992年,毛里夏里甫·哈帕受命到新成立的阿尔达乡组建乡卫生院。等待他的,只有一间四面透风的废弃库房。那段时间,他和同事白天为乡亲诊治,傍晚便成了泥瓦匠。挖土、和泥、打土坯、砌墙……汗水混着泥土,在他们脸上、手上留下道道印痕。一砖一瓦间,空库房竟隔成诊室、药房、治疗室。当“阿尔达乡卫生院”的木牌挂上土墙时,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后来,12间崭新的砖房拔地而起,成了方圆几十里百姓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现在好了,福海县所有的乡村都建有卫生院和卫生室,这对牧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毛里夏里甫·哈帕说,医疗条件好了,反倒更不能放弃学习,尤其是要精通中医,不仅要熟记每个中草药的功能,还要学会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从医至今,毛里夏里甫·哈帕从未放弃对哈萨克医的研究,他靠着多年积累的医疗经验和细心搜集的民间偏方,先后编撰了《哈萨克诊治》《哈萨克民间疗法(哈萨克文)》等5本著作,并发明了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都是中国人,各民族是一家人”
“我的诊所和家门,永远向各族同胞敞开。”这句话,毛里夏里甫·哈帕说了几十年,也做了几十年。生命,在他眼中没有族别之分。
阿尔达乡的木匠吴忠森,是毛里夏里甫·哈帕几十年的老友。1997年,吴忠森的大儿子遭遇电击,命悬一线,急需3000元手术费。这对清贫的吴忠森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万般无奈下,吴忠森找到正在给村民看病的毛里夏里甫·哈帕。毛里夏里甫·哈帕二话没说,从家中积蓄中拿出3000元塞到吴忠森手中:“快!救命要紧!”两周后,儿子伤情稳定出院,吴忠森将3000元送还毛里夏里甫·哈帕。而毛里夏里甫·哈帕执意不要:“不急,你先用着。”那推让的手,传递的是比金钱更贵重的信任与情谊。
解特阿热勒乡农民刘中兰心脏病发作,命若游丝。绝望中,儿女们把母亲送到毛里夏里甫·哈帕家。毛里夏里甫·哈帕立刻将病人安置在自家炕上,点起油灯,诊断、打针、喂药。天蒙蒙亮时,刘中兰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此后的百余个日日夜夜,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刺骨,毛里夏里甫·哈帕都会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去刘中兰家复诊、送药。三个疗程的坚持,硬是将刘中兰从死神手中夺回,至今未再犯病。
福海镇奶牛场的刘学福患病毒性眼结膜炎需手术费,他送去1200元;阿尔达乡干河子三村的许宗海夫妇分别患颈椎骨质增生与慢性支气管炎,他免费治疗两月至康复;阔克阿尕什乡也斯克库木村的张忠合,其父1962年不慎摔断腿,他帮其接好;张忠合的妻子患胃癌,他不仅免费送药治疗,见老两口孤寂,还自掏2800元买彩电添欢乐……
对病人出手阔绰,于自家却简单低调。走进毛里夏里甫·哈帕简朴的家,最震撼的景象是挂满房间的锦旗。有汉文的、维吾尔文的、哈萨克文的、柯尔克孜文的、蒙古文的……层层叠叠,如同无声的丰碑。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饱含泪水与感激的故事。他常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各民族是一家人。”这朴素的话语,是他所有行动最坚实的基石。
“孩子是草原的明天,再穷不能穷孩子”
毛里夏里甫·哈帕深知,草原的希望在孩子。童年艰难的求学经历,让他对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他要把这份心愿,传递给草原的明天。
1993年,阿尔达乡决定筹建中学。募捐会现场气氛热烈,当报数员用激动得有些变调的声音高喊“毛里夏里甫8000元”时,全场瞬间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乡党委书记冲下台紧握毛里夏里甫·哈帕的手连声道谢。8000元!在那个年代,对于经常减免药费、妻子没有工作且常年患病、还有一双儿女在读书的毛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他却说:“再穷不能穷孩子,为了孩子和草原的明天,值!”
阿尔达乡人多地少,外出务工者众多,因此留下许多儿童。毛里夏里甫·哈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此,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成了他生命中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最初的几十元、几百元,到后来的五千元、一万元,从阿尔达乡中心学校到喀拉玛盖镇小学、再到齐干吉迭乡小学……都留下了他温暖的身影。
命运的考验猝然而至。2017年年底,毛里夏里甫·哈帕被确诊食道癌。病魔的摧残让他日渐消瘦,多次手术和化疗使他虚弱不堪。然而,对孩子们的牵挂,成了他抗击病魔最强大的精神支柱。2018年“六一”,他拖着术后尚未痊愈的身体,执意来到阿尔达乡小学,将5000元教育金亲手交到校长手中。看着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他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同年10月,得知学校搞绿化,他又捐出5000元。2019年至2025年,病榻上的他,捐款从未间断,金额越来越大,受助学校越来越多。
75岁的毛里夏里甫·哈帕在阿尔达乡“健康驿站”免费为患者接诊。(胡俊秀摄)
自1993年至今,他为福海县教育事业累计捐款超过20万元,先后帮助500多名濒临失学的孩子安心读书,资助30名贫困家庭学子完成学业。如今,走在阿尔达乡的校园里,孩子们总会像小鸟般欢快地围上来,亲昵地喊着“毛爷爷!毛爷爷好!”那纯真的笑脸和呼唤,是他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
“我是一名党员,我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毛里夏里甫·哈帕对福海的爱,深沉如乌伦古湖;他对祖国的爱,则炽热如骄阳。每当国家遭遇危难,他总是不遗余力,倾其所有。
1997年阿勒泰抗击罕见冰雪灾害,他捐款3000元;2003年“非典”阴云笼罩,他捐款2000元;2008年南方遭遇特大冰雪灾害,他捐款1000元;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他先是捐款1000元,又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郑重交纳特殊党费3000元; 2010年福海县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他捐款5000元;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如猛兽般袭来,躺在病床上的他让家人向武汉捐款5000元。同年3月,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他又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向福海县红十字会捐款10000元,用于家乡的疫情防控……他说:“我老了,病着,上不了一线,但我的心和党、和祖国永远在一起!”
2021年,欣逢党的百年华诞,他怀着对党无限的热爱与忠诚,向党组织交纳了30000元特殊党费;2024年重阳节,他再次为县敬老院的老人们捐款10000元……据统计,迄今为止,毛里夏里甫·哈帕累计捐款捐物超50万元。这一串串数字,不再仅仅是金额,而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在时代长卷上留下的灼热烙印,是一位共产党员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毛里夏里甫·哈帕接受领导接见。(本人提供)
七十多年过去了,药箱的漆皮早已磨旧,当年那匹神骏的枣红马,也蜷在棚厩里安度晚年。曾跟着父亲走村入户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覆顶,被病痛反复打磨的脊梁,却仍透着不肯弯曲的韧劲儿。可他用一生播下的“幸福种子”,早已在乌伦古河畔扎了深根。亲手带出来的200多个学生,在医学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更让他心头温热的是,女儿娜孜古丽·毛里夏里甫·哈帕也循着他的脚印,在行医路上越走越稳。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我也75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可我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医学我还没有研究透。我准备把这辈子攒下的方子、看过的病例写成书,希望能供后人参考。”毛里夏里甫·哈帕摩挲着泛黄的医案,“希望将来孩子们把中医的根脉守好、传远。”
这份对中医传承的牵挂,成了毛里夏里甫·哈帕最放不下的事。
附:毛里夏里甫·哈帕简介
毛里夏里甫·哈帕,1950年11月15日出生,东方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发明了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好医生”、中国“最美医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自治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自治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