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我的阿勒泰故事丨“我守了27年渠 这日子像渠水一样甜!”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 王景鸿 通讯员 王卫海
黄建军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额河水管中心)东岸灌区的一名灌排工。1998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建设边疆的热情,二十多岁的黄建军成为一名灌区巡渠员。那时的他并未想到,这份工作会贯穿他的大半生,成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业。
最初的选择:憧憬与热情
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交错延绵的渠系、滋润田畴的清水,托举着一季又一季的丰收。
灌区的水渠犹如大地的血脉,承担着下游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农作物灌溉及牲畜用水安全的重任。黄建军深知责任重大,每天一大早便踏上巡渠之路。无论烈日当空抑或寒风凛冽,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每到农业灌溉季节,黄建军总是起早贪黑穿梭于渠道线上,巡查渠道安全、清理堵塞垃圾……保障农田灌溉。
起初,家人和亲友并不理解他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巡渠工作既辛苦又劳累,收入不高,还需常年在外奔波,难以顾及家庭,不如提早换份工作。
“刚来时渠道还是土夯的,遇到暴雨就会发生小段垮塌。”1999年春天的一个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黄建军从睡梦中惊醒,迅速披上雨衣、拿起手电筒奔向渠边……他在风雨中艰难前行,逐一排查渠道,突然发现一处渠壁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汹涌水流不断涌出,若不及时堵塞,后果不堪设想。黄建军毫不犹豫跳入水中,试图用身体阻挡水流。冰冷河水瞬间浸透全身,但他咬紧牙关坚守决口处,直到另外两名同事赶来救援。春季乍暖还寒,三人冻得手脚麻木没了知觉……“那时我就想,这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类似险情发生后,家人和亲友对他的工作更加抵触,纷纷劝他换一个轻松、能照顾家庭的工作。黄建军每次只是默默听着,虽未反驳,但坚守渠道的信念从未动摇。
平淡的日常:坚守与责任
随着时间推移,亲友们逐渐看到他工作的意义——正是因为他的坚守,灌区农作物连年丰收,下游群众因水源充足而展露笑脸。
随着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和项目投入的不断加大,灌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7年,额河水管中心启动渠道防渗改造工程,把33.83公里土渠改建为混凝土渠道。“记得有年4月突发融雪型洪水,周边好多地方被淹,可咱这渠稳稳当当,滴水未漏!巡渠时我总爱摸摸渠壁,硬邦邦的,心里特踏实。”黄建军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额河水管中心在灌渠修缮、维护与合理利用方面持续调整。黄建军说:“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测水。以前得拿浮标扔水里,眯着眼估流速、猜水量,误差较大。现在只需拿着测水仪,尺杆往渠里一插,数据‘滴滴’一声就传到手机上,误差不超过5%!2009年汛期,灌区值班室提前3小时发布预警,我们连夜提闸,救了下游两个村的农田。那晚我蹲在闸口边,听着哗哗水声,突然觉得这工作真好。”
27年的坚守:努力与奉献
当被问及27年守渠究竟守的是什么,他思考片刻回答道:“刚开始是一份工作,后来是一股倔劲——绝不能辜负老一辈打下的基业。而现在,是盼头。看着渠道越来越稳、科技越来越先进、农田连年丰收,就觉得日子像渠水一样,甜滋滋的。”
前几天,年轻同事教黄建军用无人机巡渠。站在田埂上,他看着无人机“嗡嗡”飞过农田,屏幕传来万里良田的画面。他说:“你看,这些年随着水渠改造升级,越来越多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曾经贫瘠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27年的晨光暮色中,黄建军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得略带沧桑,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明亮。他用27年的坚守,诠释了责任与奉献。他就像一条默默流淌的水渠,平凡却滋润一方土地,孕育无限希望。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无数平凡劳动者的身影——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用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巡查。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与那潺潺相伴的一弯渠水。黄建军以平凡的坚守,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这份坚持,成为动人的注脚,书写着不平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