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载守乡校,她把爱种在孩子心里——记全国模范教师孙靖耘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玮璇
9月5日,晨光刚漫过福海县阿尔达乡小学操场,孙靖耘已走进教室。窗台上,他送给学生尚旭东的文具盒还闪着光;讲桌旁,艾克热木江的书包上还挂着去年她给缝的布挂坠。2024年,当“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证书送到这所边疆乡校时,全校教职工齐声赞叹:“这是孙老师应得的荣誉——她心里装着的,全是我们的孩子!”
她的“口袋”里,总装着孩子的事
“孙老师的口袋像个百宝箱!”学生尚旭东记得,二年级时,自己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文具也“缺胳膊少腿”。某天早读课,孙靖耘悄悄把他拉到办公室,从口袋里掏出崭新的文具,说:“以后缺啥,就告诉老师。”更让他难忘的是,孙老师每个月都会自带推子,在办公室给他理发,并用温水帮他洗干净头发。尚旭东感慨道:“孙老师对我的关心就像妈妈一样。”
学生张政豪的午餐记忆,也和孙靖耘的“口袋”有关。因为家远,他曾连续半个月中午啃干馕。孙靖耘发现后,从家里带了保温饭盒,里面装着热气腾腾的抓饭:“以后跟老师一起吃。”这一带,就是整整一年。直到现在,张政豪还记得饭盒里抓饭的味道。
最让学生汤雯惠记挂的,是孙靖耘在医院守着她的时间。2019年,她突发高烧,因奶奶年事已高无法照顾,孙靖耘便骑着电动车带她去乡医院,垫付了医药费不说,还在病床边守了一天一夜。如今,汤雯惠已上了大学,每次取得好成绩,她的第一通电话准会打给孙靖耘:“孙妈妈,我又进步啦!”
她的“课间”里,藏着最耐心的等待
2021年秋天,班里转来4名外地学生,这几名三年级的孩子连拼音字母“a、o、e”都认不全,语文考试总分加起来才十几分。看着孩子们躲闪的眼神,孙靖耘拍着胸脯向校长保证:“给我点时间,我一定把他们教好。”
从那天起,孙靖耘的课间休息就“消失”了。下课铃一响,她就把4个孩子叫到办公室,从拼音卡片教起。“来,跟老师读——‘b’,像不像小广播……”她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教写拼音;中午午休时间,她又拿着古诗小册子,一句一句教孩子们诵读。孩子发音不准,孙靖耘就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喉咙上,让他感受声带的震动……
一年后的期末考试,4名孩子的语文成绩都超过了60分,孙靖耘拿着试卷流下了欣慰的泪水。曾经连名字都写不全的孩子,在试卷上工工整整写着:“谢谢孙老师,我喜欢语文课。”
学生徐光盐曾是孙靖耘“课间等待”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他上课从不举手,一被提问就脸红到脖子根。孙靖耘没急着让他发言,而是每天课后拉着他的手聊天,从“今天天气真好” 这样简单的句子说起,还带着他读课文、练绕口令。有一次学校举办演讲比赛,孙靖耘拉着徐光盐报名:“别怕,老师陪着你练。” 她陪着徐光盐改稿子、练发音,甚至帮他设计手势。最终,徐光盐站在台上流利地完成演讲并拿到第一名。
她的“选择”里,写满对乡校的牵挂
在阿尔达乡小学,孙靖耘是出了名的“老黄牛”——25年班主任,她带的班每次统考都是全乡第一;年轻老师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年轻教师徐红艳在备课方面经验不足,孙靖耘就把自己的教案本借给她,还陪着她一遍遍磨课,从导入语到板书设计,每个环节都细致讲解。2019年,在孙靖耘的指导和帮助下,徐红艳获得了县级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第一名,领奖时她哽咽着说:“没有孙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这些年,孙靖耘有多次调入县城学校的机会,可想到学校的孩子们,她总是莞尔一笑:“乡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如今,52岁的孙靖耘每天依旧早早到校,在教室门口等着孩子们。阳光洒在她的头发上,藏在发间的银丝格外显眼。当被问起有没有后悔守在乡校35年时,她笑着望向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你看,这些孩子就是我的答案。能看着他们从这里走出去,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我这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