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我的阿勒泰故事丨界碑上的中国红,是他心中永不落下的太阳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 马海娜·马格尔
在祖国西北边境线上,有这样一位守护者:他二十一年如一日行走在群山之间,用粗糙的双手描红界碑上的“中国”二字,用温暖的胸怀拥抱各族困难群众。他就是吐尔逊·马丁——一名普通的护边员,却以非凡的坚守,诠释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如今,他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初心如磐,最大的心愿仍是四季守护这片挚爱的土地。
界碑上的“中国”是永恒的信仰
“要问我对管辖的哪一块界碑、哪一段边境线最有感情?”吐尔逊·马丁眼神仿佛越过眼前的毡房,望向了遥远的边境线。“没有‘哪一块’,因为每一块刻着‘中国’这两个字的界碑,对我都意义非凡。”他语气平静却坚定,那双粗糙的手不自觉地微微抬起,仿佛在记忆中又一次轻抚石面上那深刻而滚烫的“中国”二字。
“每次看到界碑上的‘中国’,我心里就特别踏实。这两个字,给了我满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许,这就是我一直守边的意义。”吐尔逊·马丁说。
吐尔逊·马丁所守护的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界碑,都如同一位沉默的战友;每一次抚摸,都是一次无声的誓言。
时光倒回至1993年,出生于富蕴县吐尔洪乡克孜勒塔斯村的18岁青年吐尔逊·马丁穿上军装,入伍新疆武警总队十支队,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退役。2004年,同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甚至更多,但本可以有更多选择的他却选择留下,成为一名护边员,每月领取仅80元的护边员补助。从此,一台望远镜、一把铁钳、一壶红油漆、一个笔记本,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那时的边境,还没有铺柏油路,只有一道道马蹄踏出的蜿蜒小径。夏季巡边,白天烈日炎炎,但夜晚的山风却冰冷刺骨。他常蜷缩在临时搭起的塑料棚中,仅靠一件外衣抵御严寒。巡边途中,他看到铁丝网破损,就用铁钳默默修好;看到界碑落了灰尘,就用干净的抹布认真擦拭;发现界碑上的红字褪了色,就小心翼翼一笔一画描红。“描红的,不只是字,更是我心中的祖国。”他说。
这份在外人看来既艰苦又清贫的工作,他却甘之如饴。“挣钱,谁不想啊!可对我来说,护边才是事业!”他说,“很喜欢骑在马背上巡边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一棵移动的沙枣树,根系深扎,默默守望。”
民族团结是守望的延伸
他的守望,不仅面向国土,更朝向每一个需要温暖的陌生人。二十年前的一个冬日,一名从甘肃来到这里打工的李某,因找不到工作和住处,在寒风中焦急徘徊。吐尔逊·马丁了解情况后打开家门,将他迎进小屋,提供食宿,这一帮就是一整年。如今,李某已在富蕴县从事装修行业,两人至今仍时常联系,情谊深厚。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吉宏·马达提别克长达13年的陪伴与支持。吉宏·马达提别克眼睛患有残疾,却极具音乐天赋。吐尔逊·马丁为他购置乐器,更专程带他到新疆广播电视台录制个人CD,帮他实现音乐梦想。
吐尔逊·马丁还曾将年幼的叶尔阿斯力·巴合提别克接回家中抚养。由于孩子父亲外出打工、生活困难,吐尔逊·马丁毅然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无偿抚养孩子5年,直至其父有能力接回。5年间,孩子的所有生活费用都由他一人承担。
在他身上,“民族团结”从来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帮助异乡人扎根边疆的深情,是助人圆梦的无私付出,更是对一个毫无血缘孩子的纯粹疼爱。而他无私助人的信念,也正如这片土地一般,历经变迁却愈发坚实。
见证时代变迁,传承守边精神
这份坚定与温暖,也融进了时代的步伐,成为边疆发展故事中生动的一页。生活上,他从亲手垒砌的土坯房搬进了政策扶持的宽敞抗震安居房;工作中,昔日只能依靠马蹄和双脚跋涉的崎岖土路,如今已铺上了柏油路。更让他感到踏实的是,护边员的补助提高到了2000元,并且享受到了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这些点滴变化,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也温暖着守边人的心。吐尔逊·马丁便是边疆日新月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时代变迁最朴实的见证人。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抚今追昔,他感慨万千。“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话,也是他毕生的信念。
如今,他已培养出5位年轻护边员,他们不仅是他的徒弟,更是他爱国精神的延续。对于这些年轻人,吐尔逊·马丁始终怀着一份殷切的期望,愿他们永远不忘初心,稳稳担起守边的使命,坚守祖国边境线。
三十年党龄、二十一年守边,吐尔逊·马丁先后被评为优秀护边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爱国拥军模范、劳动模范。“无论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老兵,还是一名护边员,我做的所有事出发点都只有一个,为了祖国。”他说,“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劳,这就是我的职责。”
界碑上的“中国”,已不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是精神的图腾。夕阳再一次为群山镶上金边,吐尔逊·马丁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要融进这片他用心血守护的土地。他就像一株向日葵,而界碑上那抹永不褪色的中国红,就是他心中永不落下的太阳。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