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但故事早已不一样——阿勒泰市金山市场变形记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楠 朱马别克·卡德尔别克
9月13日清晨,阿勒泰市金山市场——这座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悄然苏醒,商户们陆续打开房门,开始一天的忙碌。从本地刚需交易到游客带动繁荣,金山市场不仅是阿勒泰市商业发展的缩影,更见证了民生百态的变迁与百姓生活的蒸蒸日上。
阿勒泰市金山市场今年新翻修的大门。
当日,记者走进金山市场,与在这里坚守数十年的经营者们对话,听他们口述市场经营与新疆发展同频共振的成长故事,感受老市场的新活力。
从“木头房摆摊”到“三层旺铺”,市场硬件变迁映照发展
“这里还没建起来的时候,我就已经在这摆摊了,那时候路都没修全,我们搭着简易的木头房摆摊,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商户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回想起45年前的经营场景,用手比划着当年木头房的高度。“那时候的木头房子也就几平方米,顾客进来得侧着身子走,一到下雨天,门口就成了泥坑,我得提前垫上几块木板,好让顾客踩着木板进来。”
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说,2011年对他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当年,金山市场完成了一轮改造,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地,商铺集群也更加规模化。那一年,他在市场一楼买下了一间铺子并办了营业执照,取名“雄鹰地毯店”,彻底告别了“风吹雨淋”的摆摊日子。如今,他的店面外墙挂满了绣有阿勒泰雪山、喀纳斯湖等纹样的挂毯,展台上整齐码放着哈萨克族毡帽、木雕摆件,搭配上暖黄色的射灯,这里已成为一个浓缩阿勒泰风情的艺术空间,引得游客频频驻足。
雄鹰地毯店富有民族风情的布置,已成为了一个浓缩着阿勒泰风情的艺术空间,游客们时常在这里拍照打卡。
今年,金山市场又换了模样。刚翻新的门头以色彩斑斓的花纹为底,红蓝等色彩交织出菱形等几何图案;过道一侧的橙色墙面上,“阿勒泰”三个字醒目大气,旁边罗列着阿勒泰知名地标名称,另一侧墙面上,红色的中国地图旁依次排列着阿勒泰各处美景的照片,地面砖石严丝合缝,中间还设置了休息座椅。
阿勒泰市金山市场一角。
走进市场,70多家商铺沿着通道依次排开,服装百货、肉类、餐饮、劳保五金等品类清晰分区,深灰色地砖上不见半点杂物。“政府给我们重新维修改造了电路,每家商铺都有独立的配电箱,还统一刷了墙面、换了门窗,连卫生间都重新改造了。环境好了,这里还成了游客打卡点,商户的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说。
过道中间为游客们设置了休息座椅。
从“本地小买卖”到“游客带旺市”,经营转型显活力
“以前我们市场,卖的全是本地人过日子用的东西。”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回忆道,大概十年前,金山市场一度陷入冷清,“那时候游客少,市场里全是本地熟客,买的都是刚需品,二楼、三楼根本没人去,一楼也没多少顾客,有几家商户撑不下去,就搬走了。”
转机始于阿勒泰旅游业的崛起。“前些年,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火了,游客一下就多了!”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说,“我们是市场里第一家卖旅游纪念品的,我们先进了批民族风钥匙扣、小摆件,之后把主营的大尺寸地毯改成小规格挂毯,把阿勒泰的美景‘搬’上来。如今,我家每天的营业额都在万元左右,其中85%的收入来自游客!”
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向记者介绍他儿子设计的文创产品。
邻边商户告诉记者,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以一家之力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经济起色。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市场里越来越多的商户开始调整经营方向,从“只做本地人生意”转向“兼顾民生与游客需求”,渐渐地,整个市场都活了起来。
“以前我这店就卖本地熟客常买的卤菜、卤肉,一天也就卖个十几公斤。去年《我的阿勒泰》火了,今年阿禾公路又火了,自驾来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我的生意也跟着‘火’起来了!”经营卤制品30年的商户杨娜一边说着,一边用真空包装机打包卤制品,准备给游客邮寄。“现在一天毛收入在2300元左右,赶上节假日能达到5000元。”杨娜的店,凭借味道与口碑,既在本地居民心里扎下了根,又以真诚和热情,把阿勒泰美味装进了游客的行囊。
杨娜向记者展示真空包装机。
广东游客张树超和陈紫恩已在阿勒泰游玩一个星期,他们说:“这里贴近本地人的生活,东西不是专门卖给游客的,也不是批量生产的‘旅游纪念品’,而是本地人日常也会用、也会买的物件,我们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我的阿勒泰》中的‘烟火气’。”
从“父辈开店”到“子女接棒”,传承里的民生温情与团结底色
金山市场里,除了商业的繁荣,更让人感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这里,各民族商户相互扶持、彼此温暖,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每个角落。市场的卫生,都由商户们自发维持——每天清晨开门、傍晚关门后,大家都会清扫自家商铺前的地面,经营中产生的垃圾也会分类装进统一的垃圾桶,从不随意丢弃。
如今的阿勒泰市金山市场内部。
杨娜告诉记者:“不用谁安排,大家都觉得市场是‘共同的家’,家里干净、有规矩,来的客人多,咱们的生意才能好,这习惯,是父辈们传下来的。”
在这里,“父辈开店,子女接棒”的传承故事随处可见,老一辈商户把对市场的坚守、对邻里的真诚传给下一代,而年轻一代则带着新想法、新活力,让这份传承既有老味道,又添新温度。
游客们正在挑选特产准备邮寄。
杨娜的卤制品店,最早是她父亲开的小商店,后来她接过来转型开饭馆,最后扎根卤制品行业。杨娜说,“刚转型那几年,生意不好,市场里的老商户都帮我宣传,经常把游客介绍到我这来,说‘杨娜的卤鸡好吃,你得尝尝’。”
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的儿子艾沙江·麦麦提江也选择回到市场帮父亲打理地毯店。他给每款挂毯拍了细节视频,配上文案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除了网络宣传,艾沙江还将阿勒泰的雪山、松林、雄鹰等经典纹样,缩小设计成了杯垫、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在上面印上“雪都阿勒泰”的字样。这些小巧的文创一上架就成了“爆款”。
这些杯垫是艾沙江·麦麦提江设计的文创产品,一上架就成了“爆款”。
当夕阳为金山市场镀上金边,努尔买买提·阿吉买买提阿吉木抚摸着新到的挂毯,杨娜的卤锅仍冒着热气……这座老市场,在他们的悉心经营下,正不断焕发着新生机。
游客打卡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