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3个模范集体和8名模范个人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楠
10月16日上午,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召开,对近年来为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各领域的100个模范集体和197名模范个人进行表彰。其中,阿勒泰地区3个模范集体、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他们分别是:富蕴县马丁别克爱心救助协会、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村民委员会、阿勒泰地区“雪都石榴花”巾帼宣讲团;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李红秀、阿斯哈尔·阿布德拉依木、张照华、加那尔别克·艾买、木拉提别克·包拉提汗、罗苏荣、顾耀光。
3个模范集体:
富蕴县马丁别克爱心救助协会
该协会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马丁别克·木拉提汉为代表,汇聚各民族先进力量,现有个人会员355名、爱心会员1618名、单位会员100个。12年来,协会会员不计报酬、不辞辛劳,足迹遍布7个县市、2个地州、2个省市,累计承接疆内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体验和观摩6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近10万人次。协会创新实施“政府+学校+社会+协会”多元协同机制,围绕扶贫济困、助农助残、赈灾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公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协会累计帮助家庭困难孩子、重病患者、残疾人等5900余名,帮扶资金达145.8万余元,爱心公益成为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紧密相连的心灵纽带。
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村民委员会
萨尔乌楞村素有“中哈边境第一村”美誉,全村共121户271人。该村深入挖掘爱国戍边精神,通过构建“一堂爱国党课、一条骑马巡边路、一座戍边村史馆、一组红色家访点和一套文创产品”的“五个一”红色教育体系,打造了3个展馆,设立106处场景、5个红色家访点,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以“农牧托底、就业增收、旅游致富、边贸兴业”为发展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4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集体收入从2022年不足30万元增长到86.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22年的17580元提高到27310元。
阿勒泰地区“雪都石榴花”巾帼宣讲团
该宣讲团由地县乡村四级68支宣讲小分队、1539名宣讲员组成,成员涵盖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8个民族。
宣讲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基层治理、民族团结、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各行业和各领域优秀先进典型事迹。常态化组织“雪都石榴花”巾帼宣讲员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推动各族群众从“旁观”转为“参与”。采取“群众点单+宣讲团派单+宣讲成员接单”的宣讲方式,用“小故事”讲活“大理论”,用“百姓话”诠释“党的创新理论”。
近五年来,累计开展主题宣讲60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近60万余人次。《新疆阿勒泰地区妇联:“雪都石榴花”推动宣讲工作实现新作为》入选全国2024年度妇女工作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8名模范个人:
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哈萨克族,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40多年来,他坚持收藏红色物件、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精心收藏7000余件承载可可托海历史记忆的老物件,这些物件成为追溯矿区历史、感悟奋斗精神的珍贵资料。他无偿捐赠100余件老物件给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为各族群众搭建起了解历史、增进文化认同的桥梁。同时,他主动承担红色文化宣讲重任,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义务讲解藏品背后故事600余场,惠及疆内外各族群众、游客3万余人次,助力各族群众感悟红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红秀,女,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户儿家”文化大院负责人。她倾注半生心血,打造出承载百年民族团结记忆的“户儿家”文化大院,以传承历史、凝聚人心、传播文明为己任,将其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累计开展红色故事会、家风课堂500余场,覆盖群众4万人。《焦点访谈》栏目组以她为主角拍摄《天山脚下的团圆院》专题片,全网播放量超千万。在她的带动下,推出“民族团结研学游”“民俗体验游”等项目,大院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创业10余家,户均增收2万余元,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
阿斯哈尔·阿布德拉依木,维吾尔族,阿勒泰市金山路街道个体经营者。身为退役军人,他30年如一日扶危济困,践行“公益行者”的担当。2001年下岗后,他开起抓饭店,解决了10名不同民族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30余年来,他为牧区小学送去“民族团结营养餐”,为孤寡老人开办“爱心餐桌”。他是孤寡老人的“贴心儿子”,是邻里之间的“热心大哥”。累计捐助116万余元,帮扶132位学生,照顾孤寡老人20余位。他经常到基层一线开展宣讲慰问活动,向基层干部分享个人先进事迹,带动更多人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行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
张照华,哈巴河县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行业商会会长。他个人出资30余万元,新建1300多平方米的红色博物馆,馆内藏有老物件5447件,展馆先后接待疆内外参观者2.7万余人次。他带领团队挖掘、传播红色文化,让文化传播“破圈”生长,组建红色歌舞团,先后赴南北疆各地、甘肃、北京等地,横跨15个省200多个县市开展巡演30余次,通过传播“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把奉献爱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并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爱国拥军”志愿服务队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帮助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投入帮扶资金10余万元。
加那尔别克·艾买,哈萨克族,福海县环境卫生工作队环卫工人。他在县城用脚步与汗水守护城市洁净,书写平凡坚守。自加入环卫队以来,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工作路线涵盖3000多个垃圾点位,从不喊苦叫累。他是情暖人心的“老大哥”:同事吴娟娟车祸受伤,他第一个献血;环卫工人李胜国等3名孤寡老人去世,他全程操办后事;废品收购站着火、阿尔达乡养殖户草垛着火,他冲在最前面协助消防救援队灭火……他多次获“环卫工人先进个人”称号。他用平凡坚守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藏在每一次敬业付出、每一次守望相助、每一次温暖传递中。
木拉提别克·包拉提汗,哈萨克族,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喀拉奥依村党支部书记。自2021年任职以来,打造“石榴籽服务站”,创新成立党支部领办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实施“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模式,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成立“马背宣讲队”,开展党的惠民政策宣讲100余场次,确保党的声音直达牧区“最后一公里”。2024年,带领全村实现集体经济从2021年不足10万元跃升至150万元,年人均收入从1.6万元增长至3.2万元,带领该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等8项荣誉称号。
罗苏荣,蒙古族,塔克什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队长、三级高级警长。他用20多年的坚守,在口岸一线书写民族团结的担当,积极协调涉外企业提供200余个工作岗位,助力基层群众增收;带领民警捐赠学杂用品、生活物品30批次,解决困难千余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注教育事业,为塔克什肯镇国门小学争取到价值39.6万元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建成4个多媒体教室,并积极协调与北京13家学校达成共建协议,为青少年成长“筑基”。
顾耀光,回族,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喀拉库勒村农民。他积极引导喀拉库勒村400余名劳动力在沙棘种植基地就近就业,让各族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他率先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支持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提出的“村党支部领办+公司负责运营+合作社监督管理+农户入股享受收益”产业发展模式,在他的带动下,各族村民纷纷加入,实现农业增收。在管理好自己土地的同时,他还为社会提供20个长期就业岗位和500个零散就业岗位。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针对群众反映的阿克布勒根村牲畜饮水设施不完善问题,形成《关于持续加强远冬牧场特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提案并被采纳,得到牧区群众一致好评。
这些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是阿勒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为全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