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交口称赞的致富“主心骨”——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郭祥明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 马海娜·马格尔
皮肤黝黑,外衣上总是沾满泥土,一口带着四川乡音的哈萨克语听起来格外亲切。他叫郭祥明,现年65岁,是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希力克德村党支部委员,是村民们交口称赞的致富“主心骨”,是村民遇到困难会立刻想起的“老郭”。

郭祥明日常工作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壮年的郭祥明从四川来到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希力克德村。面对9000多亩贫瘠的盐碱地和频发的风沙,这个异乡人没有退缩。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改良土壤:拉羊粪、拌石灰、种青贮玉米……历经五年艰辛,硬是把这片撂荒地变成了高产田。看到郭祥明年年丰收,原本只擅长发展畜牧业的哈萨克族乡亲们也纷纷跟着他学习种植技术,昔日的戈壁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己富了不算富。老郭把多年摸索出来的紫花苜蓿、花芸豆和葫芦瓜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达牧·多开家的120亩葫芦瓜因浇水过多奄奄一息,郭祥明得知后,连续多日用心指导、精心管护。瓜苗从病恹恹到绿油油,长势一天比一天喜人,最终为达牧·多开带来了7万元的纯收入。这些年,郭祥明带动11户少数民族群众从畜牧业转型为种植业,每户年均增收约4万元。
郭祥明还利用毗邻活畜交易市场的优势,带头做牛羊买卖,并教会8名村民经营窍门。2004年,他率先引进74头西门塔尔牛,如今,这个优质品种已遍布阿勒泰。
村里有位轻度智力障碍的哈萨克族青年,二十多岁难以自立。郭祥明主动找上门,把这名青年带在身边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并按正常标准给他发工资。这一帮就是整整18年,从青涩到中年,他成为郭祥明口中的“哈萨克族儿子”。如今,这个“儿子”不仅已自立门户,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村里的斗渠年年要清沙,村民们常因费用分摊起争执。22年来,郭祥明主动承担协调工作,并两次为困难家庭垫付1.5万元清理费。水管站要给他报销摩托车的油费,他摆摆手说:“如果是为了钱,我就不会去做了。”
谁家孩子上学遇到困难,谁家有人重病卧床,郭祥明总会前去“支援”,少则一两千,多则五六千。他说:“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只要碰到了,我就会搭把手。”自己生活俭朴,却在每个儿童节都给喀拉布鲁宫小学送去文具和捐款。“我没有文化,只能靠双手养活自己,可孩子们不能没文化。”

阿勒泰地区召开第十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郭祥明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如今,本该“退休”的郭祥明仍坚守在村干部岗位,每天奔走于田间地头,调解纠纷、倾听民声。“我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做这些事不图啥。”郭祥明搓着长满老茧的手说,“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孩子们有书读、村里各族群众像一家人,我心里就舒坦。这把年纪了,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值!”
这朴实无华的话语,恰如他在戈壁上耕耘几十载的初心——让团结之花在希力克德村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