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三支队伍亮相“我们村的舞”自治区群众舞蹈大赛优秀节目展演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扎丽·阿布都热西提 实习记者 王景鸿)“天山脚下舞翩跹,各族乡亲心相连!”11月11日晚,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文体中心欢歌热舞,掌声雷动,2025年“我们村的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群众舞蹈大赛优秀节目展演活动在这里圆满落幕。

《花毡献给我的家乡》地区文化馆供图。
据了解,大赛于今年4月启动,共举办了3000余场赛事,累计11000支队伍参赛,460万群众热情参与。最终42支队伍入围决赛并开展巡演,14支优秀队伍登上展演舞台。大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鼓励和倡导群众自办文化,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扬鞭踏歌》地区文化馆供图。
由地委宣传部指导、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遴选出的3支队伍亮相2025年“我们村的舞”群众舞蹈大赛展演。其中,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也克阿恰村表演的《花毡献给我的家乡》斩获“最佳节目奖”。其余两个节目分别是由阿勒泰市览景社区、福海县永安路社区表演的《扬鞭踏歌》,青河县青河镇阿克朗克村表演的《沙棘红了》。

《沙棘红了》地区文化馆供图。
《花毡献给我的家乡》以非遗技艺毡绣、布绣及擀毡、捻毡劳动场景为题材,以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创作核心。当晚,欢快的音乐响起,身着融入花毡纹样服饰的舞者们踏步登场,她们以灵动身姿模拟擀毡、绣纹等场景,裙摆飞扬间带起阵阵风。演员们的热情与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非遗”花毡中“秀”出阿勒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对党的热爱。

《花毡献给我的家乡》地区文化馆供图。
“花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艺品,也是承载我们民族情感的载体。我们希望用舞蹈跳出70年来家乡的变迁与各族群众同心奋斗的舞者们用鲜活灵动的舞姿,打破了人们对“村舞蹈队”的印象。这支舞蹈队由乡镇(街道)民间团队组成,共20人,由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组成,年龄从45岁到68岁不等——有的是开店创业的个体经营者,有的是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的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当音乐声响起,队员们踩着明快节奏起舞,笑容里满是对家乡的自豪。“我们想通过舞蹈告诉大家,老百姓现在的日子过得特别好!”张晓梅的话语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
《沙棘红了》以当地特色沙棘产业为原型,通过活泼欢快的舞蹈语言,展现村民们采摘沙棘、喜迎丰收的幸福场景,生动诠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民的富足生活与昂扬心态,质朴鲜活的表演赢得现场评委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扬鞭踏歌》地区文化馆供图。
《扬鞭踏歌》把草原牧民的豪迈情怀与邻里互助的温情融入舞姿,演员们手持马鞭道具,舞步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轻盈灵动,仿佛再现草原上策马奔腾、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展现出阿勒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画卷。

地区文化馆供图。
“我们将持续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群众文艺潜力,鼓励更多基层群众参与文艺创作与展演,让源自生活、扎根乡土的文化作品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地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任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