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公路人
◎我们这一代公路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亲历并见证了新中国史无前例的建设任务……公路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更迭,此心安在、冷暖各异、景色不同,但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闪烁着美好与幸福之光!
——阿勒泰山人
[使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带着简易的行李毅然决然登上了养路段来招工的大班车。当时,交通状况差,全地区没有一公里等级路,仅布尔津、北屯有养路工,新来的我们则被分头送往哈巴河、吉木乃两个县,每个人的生活在那里发生了新的转折。
那时,养路工作综合性强,修桥、铺路啥都干。县域养路段的成立就是要尽快结束行路难问题!今天的年轻一代,很难想象当时的路况——车在戈壁、雪原缓慢绕行,四下里满是车辙,偌大的“解放”牌汽车陷入淤泥或是雪窝里还不如一辆牛车。
我们曾遇到过一次险情——为给牧民送饲料,某运粮车队被暴风雪困在了吉木乃县闹海风区,接到命令,我们出动仅有的链轨拖拉机抢险保交通。当时,所谓的抢险救灾保交通,就是冒险派工,解救那些已经有了危险或者正在涉入危险的车和人。我们的具体做法就是人挖、车拖。还记得,某年冬至,在哈巴河县道路抢险排危时,我们的一台100号推土机最多时一趟拖了七辆车。还记得,从哈巴河县到阿勒泰市行车最快两天,遇到风雪天气,四五天都不一定能到,而从吉木乃县到阿勒泰市则更为艰难!公路人冬季野外作业的防护用品是皮大衣和大毡筒,劳动工具只有铁锹、十字镐,交通工具是“老解放”和链轨拖拉机。那时,机车没配暖气,为防止低温熄火,车身都裹着毡子,且每辆车都备有两三个喷灯。
听前辈说,我们这一代的条件已很不错,有车坐、有机跟,保温桶里还能有口热饭吃。而之前的他们,推土机拖着大爬犁,上面坐着人,还有工具和行李,后面跟着装有水、食品、草料、油料等物资的牛马车。那年月,从布尔津县出发,边干边走,若到富蕴、青河两县,往返一趟多则一两个月,少则二三十天。
我知道,前辈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告知我们:“干好养路工作不容易,要肯吃苦……”是的,公路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更迭,此心安在、冷暖各异、景色不同,但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闪烁着美好与幸福之光!
[责任]
细品岁月,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公路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亲历并见证了新中国史无前例的建设任务。
我们从事过无机械、缺机械时最繁重的体力劳动,挖土方、筛石料、开山、劈石、打土块等;为抵御酷寒天气,我们住过地窝子;我们使用过最原始的筑路工具,抬把子、手推车、铁锹、钢钎和榔头;我们还有过这样的伙食:咸菜、水煮菜和窝窝头;我们在不计钟点的日子里加过无数次的班,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做过数不清的体力活。
三九天的公路人日子难熬,三伏天里也同样举步维艰——火一样的炎阳下,路面烫得脚板子根本不敢用劲儿踩。不论男工、女工,大家的脸清一色的黑,嘴唇全都干得裂了口子,身上的衣服被汗渍浸得放到地上都能立起来……正是因为肩负使命与责任,大家再苦再累,哪怕舍了命也要做好做到位。
那时,我们以分数制计算工资,野外干活没有补助,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在每名公路人的内心深处早已形成了一种无声且无比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里没有丝毫的经济交易和商业化互换的低俗,没有阿谀奉承和奴颜媚骨,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正是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担当]
实践出真知,风雨砺人生。
1975年,我们被招工到养路段,算是地区公路发展史上最年轻的一股有生力量。这股力量在后来的年月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我们中,有不少人被选送到公路总段各部门、重要生产管理岗位任职。其中,进入领导管理岗位的有何思国、李杰、张建梅等,在总段机关及基层段队业务岗位的有苏仙芝、刘月琴、杨春梅等,这些人全身心投入,以最敬业姿态展现了生命的璀璨,在地区公路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务实的篇章!还有进入驾驶岗位的杨文林、杨奉显、刘国祥等,进入工程机械岗位的陈幸福、严瑞祥、朱传军等,这些同事在公路窗口,以高度自律的敬业态度向党组织、向集体、向自己递交了满意答卷!
记忆中,还有刘金花、武巧、刘玉华等,他们在抢险救灾的风雪路上、在春夏秋冬的养护线上恪尽职守,向社会展现了公路人的最美风采!记忆中,还有在机械维修等岗位任职的邓炳南、李维克、程远勤等,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为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赢时间、争速度,给安全运转保驾护航,给职工生活排忧解难,书写了公路人凡而不凡的无数春秋!
无论身在哪一个年代,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跟风险并存。而对于当时的我们,一切更为不易——既没学历,也没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好在每个人都刻苦认真,“在干中学,边干边学”,有了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那时公路人的车辆、机械不先进。冬季,大家都是先烤车、烫车,再用摇把子发动,很多时候机车没发动着,人早已累趴下。我们中,有不少女同事也在这些危险又辛苦的岗位上任职。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公路人而言,天生就和艰难困苦是搭档,也因此收获了宝贵的人生阅历。
[结语]
今天,我们这一代公路人全都做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使命就是颐养天年,责任就是带好儿孙,担当就是调整心态换取健康,一切的一切都在平凡中平静,又在平静中变得平常。
遥想当年,我们在帐篷里描绘梦想,在公路延伸处放飞希望,在夜幕星辰中憧憬未来……我们坦然面对阴晴圆缺、勇敢体会酸甜苦辣……有人说,这是命运的安排,这是缘分的牵挂!无论是什么,我们曾在一起摸爬滚打,这就是时光,这就是岁月——是他磨砺了我们的性格意志,是他带走了我们的青春韶华,还是他风雨兼程着造就了我们这一代公路人。如今,我们无忧无虑着安享晚年,不只是因为继承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更是感恩祖国母亲,感恩党和政府的深情关爱!当然,还有我们公路段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有人说,这是命运,我以为这不单是命运,还因一份机遇一份赏识——哈巴河县的拉赫斯别克和吉木乃县的热玛扎两位老领导已离尘世而去,他们曾为后辈公路人的培养、输送等给予了一定的关心和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行业为了摸石头过河跟风弄潮,花样百出。一时间,下岗、解雇、买断、劝退、转型等管理手段成了时髦。幸运的是,我们公路系统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向好,公路人的幸福生活指数年年都在上升。
同行、朋友们,转瞬间,大家风雨同行已有46个春秋。作为同端公路饭碗一路走来的同行,从今往后,即使我们无法阻止没有了谁,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已少了谁,这是我深夜提笔写下此篇文稿的初心。
新年之际,“阿勒泰山人”诚祝每位健在的同行、朋友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祝身边每一位肩负使命、心怀诗情,绵绵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