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之惑
◎如今,市场商品极大丰富,年货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而能够担负真正年货名义、只在过年时才会出现的事物,似乎只有“春联”与“压岁钱”了。让办年货成为一种仪式,让人们在忙碌的喜悦中感到年的到来,在琐碎却温暖的仪式里,传递脉脉温情。让年货成为释放消费冲动后,为自己增添的一份好心情,年货映射出的是物质生活小康后的精神愉悦。
大家过年好!
——杨建英
从微信上看到,某著名作家发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倡议:呼吁有关部门出面,能否把《春节联欢晚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一天,留出三十晚上专门用来守岁。
说来也是,延续千年的除夕守岁习俗,愣是被以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歌舞为主的春晚所取代,而且逐步演变成新民俗,现在看来,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可真就不容易掰扯清楚了!
关于过年,同样不容易掰扯清楚的还有很多,比如咱今天要说的“年货”。
多年前在自治区调训学习,时近年根儿,我对同办公室的几个人说:“明天就不来了,明晚的火车,白天我要办些年货。”
“年货?什么是年货?”
他们瞬间被我这极富节日感的回答所打动。“你们过年还买年货呀,我们过年都不知准备啥?吃饭下馆子,缺啥都现买。这样吧,要不明天我们跟着你,你买啥我们也买啥。”
接着,我又向主管处长辞行。她点头同意。可刚一转身准备离开,又被叫住,她笑眯眯地站起身问道:“你刚才提到的办年货都是些啥东西呀?”
看来,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因为生活的富足与便利,即便是过年,也已经无需准备什么了!
其实,年货一点儿也不神秘。广义的说法就是过年所准备的货物。就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物品。大致可分饮食、衣着、日月、迷信、玩耍、点缀六类,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而狭义的说法是指:只有过年才准备的物品。即以我们家乡而论如:春联、鞭炮、年画、压岁钱、蒸年糕所用的“绛蓬”、祭祀用的供品、“喜儿”的红头绳、杨白劳的“玉茭面”乃至喝酒吃肉穿新衣等,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平常日子碰不上,似乎只有过年才能遇到。因此,才被特别注明是“年货”。
如今,市场商品极大丰富,年货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酒肉随时吃、鞭炮随时放、新衣随时穿,而能够担负真正年货名义、只在过年时才会出现的事物,似乎只有“春联”与“压岁钱”了。
快过年了,我们注意到地区各县市纷纷开办“年货市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让办年货成为一种仪式,让人们在忙碌的喜悦中感到年的到来,在琐碎却温暖的仪式里,传递脉脉温情。让年货成为释放消费冲动后,为自己增添的一份好心情,年货映射出的是物质生活小康后的精神愉悦。
大家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