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听说你来过……
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是孩子,虔诚又鲜活、无助又丰厚。我们在时间里“出生入死”,最终可以平和自在地告诉这个世界、告诉每一个我们停留过的城市:“感谢你,在时间长河里,我来过!” ——光静静
时间是母体,我们在时间里新陈代谢。又是一年除夕,手里正巧就拿到了新出炉的《今夕是何年》,我一个人在新疆过年,时间相当够用,除夕外加初一早上两个小时,看完掩卷,有所思……
本书作者,风闻已久。他的众多学生也都已是知天命的年纪,阖家美满的几个领先人物都当爷爷啦,还在不同场合念念不忘着自己的“贝老师”,自豪着他在国内逻辑学界的建树、当年他如何幽默、他所讲《心理学》《逻辑学》……学生们讲的是自己的青少年,讲的也是“贝老师”的中青年。
我妄自揣测:学生眼中渊博儒雅、风趣幽默的“贝老师”和那时他内心正经历的况味——离家千里、思念双亲故土、命运的波澜……巧妙地在同一时空错频绽放!这本《今夕是何年》让我看到了1962年起始的几年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时光,也是“贝老师”的青少年时代……
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是孩子,虔诚又鲜活、无助又丰厚。这本书为小说,不是自传体,那就更有意思了!似如美女半遮面,不实打实给你展现,因此,自始至终我都在揣测:到底男一男二哪一个才是作者本人?前半段当男一感叹出“今夕是何夕”,后半段男二和女朋友来了新疆……我此起彼伏着,这些角色在我眼里都是孩子。
恐怕,这样说要挨揍,按年龄论,应该叫大爷了呢,至少也得尊称“老师”!
这个未曾谋面的贝老师,在我心里构画出了一个小贝小伙、小贝青年、小贝同学:出身洋派、天赋异禀、有趣机敏,甚至鸡贼!他与父母抗争恋爱、他渴望人性光芒、他面对利诱没有出卖同学、他与情敌吃醋……这些都是小说中我捕风捉影的“小贝”,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小贝”。眨眼,小贝们长大了,曾经的大阿弟已经是家族里过年要坐“头把交椅”的长者!原来,这世间最大的残酷均来自时间。
我也多次期待着“四维空间理论”里,时间限制被突破。然而,现在只能老实蜷蹲在时间旮旯里,就犯于它的残忍!
这也是每年岁时更迭之际,我们怎么那么多感慨,甚至,莫名地冒出猛烈的情绪,恸哭、想念、给时光加上“美颜”和“滤镜”,还有“过去的都是好年景”等等。一个人就这么又哭又笑、上气不接下气,最后对着窗外发出心灵天问:“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掩卷至今,每每回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最末一个回到学校,向大学生活、初恋,还有无数个激情燃烧的画面和场景静静告别。
这场告别有两个载体:地点与时间。时间不可见,地点扎实可见、搬移不动,却在时间里悄然改变。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我们就二者只能抓其一,努力抓住这个已然改变的地点,诸如家乡。
故乡、家乡和童年,三个概念的混淆,每每想去实地怀念,总是物是人非地失望。尤其过年,一个人看天发问:“今夕是何年?回家过年吧!”
不回?就死劲儿想念,把“家乡”润色进“童年”记忆,衍生出“故乡”的新概念;回了,往往慨叹——不是小时候那个味道了,哎!
我们在时间里“出生入死”,最终可以平和自在地告诉这个世界、告诉每一个我们停留过的城市:“感谢你,在时间长河里,我来过!”
看一部作品,我总不自觉地有三个对照要素:对时代的瞻望、对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入。
最美的老人,是突破了时代与社会局限,不悲不喜、不怒不怨、中正、笃定坐标航向,在时间里不断告别和遇见且绽放人性的光辉。
贝老师,有大名贝新祯,有笔名“一撇一捺的贝人”;时间,还有个大名,叫“历史”。我们就乖乖听老师的话,把历史留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