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雪花秀天下
——阿勒泰冰雪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序幕:2022年2月4日20时,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先导片中,一片雪花从古老的“阿勒泰墩德布拉克滑雪狩猎岩绘画”中飘出,飞越千山万水,飘落到鸟巢。最终在这片巨大的雪花下,来自阿勒泰的女孩迪妮格尔·依拉木江和另一名男运动员共同完成了全球瞩目的奥运会点火仪式。人们惊讶地发现,冰雪故乡与百年冬奥的浪漫相约,竟然是通过一片雪花完成的——
◎雪都阿勒泰最不缺的就是雪了!按通常说法,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4月都是雪季。这还不包括9、10月份的预飘期,5、6月份的延时期。在此期间,上天毫不吝啬地撕棉扯絮,将苦心雕琢的雪花艺术品大把大把撒向山川、田野、草原、村庄、森林、河流……一霎时,天地浑然、蛇象奔驰,使人根本不相信,这些竟是由精美绝伦、纤巧玲珑的雪花干下的事情。雪花也是花!它身披五彩、自散芬芳,每至“花季”,国内外游人有如蜂蝶迷卉,扑香而来。近年来,地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认真落实自治区旅游兴疆战略,抢抓2022年北京冬奥会机遇,不因白色障目、不被纯然迷心,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删繁就简、追本溯源,一片雪花秀天下,探索着冰雪产业创新发展示范之路。 ——杨建英
[金山人落雪冬眠,总书记语破坚冰]
“下雪了!”极普通的一句话,却使人听出万端情感。所有料峭的故事开始布局谋篇,酝酿一冬的台词从一片雪花开始。
南方人听了欣喜若狂,“梅花欢喜漫天雪”,多彩的南方平添一派纯然;中原人听了欣慰有加,“瑞雪兆丰年”,产粮大区谁不盼丰产多收;西北人听了愁眉舒展,“千树万树梨花开”,戈壁瀚海也能繁花似锦;唯独阿勒泰人听了冷漠淡然,有啥惊喜忧愁的,雪一落千年,司空见惯!金山人接受雪就是接受一种宿命——大家无暇欣赏雪的风情万种,而是抓紧谋划冰封雪埋下的生活料理、生产安排。
在牧区,牧民要驱赶牛羊马驼等牲灵进入冬窝子,谓之“转场”。所谓“冬窝子”,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游牧民族所有的冬季放牧区。从乌伦古河以南广阔的南戈壁,一直到天山北部的沙漠边缘,冬窝子无处不在。那些地方地势开阔、风大,较之北部的气候相对暖和稳定,降雪量也小,畜群能够用蹄子扒开薄薄的积雪寻食枯草。
在城市,司机在落雪之前忙着为车更换雪地轮胎;供热公司的员工奔忙于社区住户,调压试水、测温收费;经营小滑雪场的老板,检修雪靴、雪板、雪道,专等那些耐不住冬眠寂寞的年轻人,在简陋的雪场挥霍青春荷尔蒙……一切都臣服于冰雪,逆来顺受!这其中,最让人感叹的是那些开宾馆、旅社的老板,他们早早关门歇业——一来客房没装暖气,二来冬季也没游客光临。之后,在大雪围城的日子里,或闲居品茶,或小聚搓麻,任由大雪“欺侮”、冰霜“蹂躏”。
不在冰雪中爆发,就在冰封雪藏中沉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打破了囚困金山人千百年的白色梦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阿勒泰人看到了光明!
[精谋划绝地反击,弱雪花旅游当家]
5月,喀纳斯的山花绽放了,额尔齐斯河的浪花翻滚了,阿勒泰人的心花怒放了!多年来,靠着这浪花与山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观光客前来游玩。旅游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金山人尝到了甜头。
旅游三态——观光游、度假游、休闲游。虽然,观光游是最低形态。但是,作为常态化发展形式,观光游会长期存在,而且,也是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必需。毕竟,地处偏僻的阿勒泰需要五湖四海的游客相识相知。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这种纯观光型旅游也有致命弱点。一是观光旅游属于短暂的一次性旅游,到一个地方进行观光的游客基本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因此,能够将观光型旅游作为长期市场定位的只有少数具备极有价值观光资源、被旅游者所广泛认同的地方才可以做到。对大多数地方而言,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远远不够。二是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和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旅游者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地方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三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提出及其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祖国各地生态越来越好,“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景致遍天下,阿勒泰以主打环境生态观光旅游牌的战略还能持续多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旅游发展也是这样。“浪花、山花”两朵花,阿勒泰人吃了几十年,也到了吃不动、吃不好的阶段。观光者审美疲劳、从业者江郎才尽、谋划者才思枯竭,阿勒泰夏季观光为主的旅游形态似乎走到了绝地、尽头。怎么办?如何突破这些观念局限、时间局限、区域局限,找到一朵新的“花”,阿勒泰人在思考。一朵雪花适时飘落了。它落在阿勒泰人的头上就像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是的,雪花也是花呀!
冰天雪地是巨大的生态资源宝库。阿勒泰既有保护完好的林海雪原,也有炊烟袅袅的民宿家园;既有澄澈幽蓝的高山湖泊,也有动感十足的冰雪运动资源。聚焦生态与人文,2017年,借助冰雪大省——吉林省第三批干部人才援疆契机,地委敏锐提出了“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的发展思路,启动阿尔泰山冰雪旅游大区规划研究工作。一场“冰雪嘉年华,雪花秀天下”的精彩大戏上演了!发展冰雪旅游,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体验性,涉及面宽、拉动性强、消费层次高,属于强劲的“朝阳产业”;发展冰雪旅游,具有支撑新疆经济长期增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稳定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加快疆内外多元文化融合、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建雪都得天独厚,推粉雪世间最佳]
说起阿勒泰的雪,世人都喜欢用“得天独厚”来形容——得天,是指自然禀赋上苍赋予;独厚,是指文化积淀绵厚悠长。
自1993年国内滑雪专家首次提出“中国阿勒泰地区可能是世界滑雪发源地或发源地之一”以后,中国滑雪专家、考古专家等经13年研究、考察,根据滑雪运动特点、起源条件与人类早期狩猎生活的关系等,加之阿勒泰地区还保留着利用松木和马小腿毛皮手工制作古老毛皮滑雪板的传统,每年举办古老毛皮滑雪比赛等,确认新疆阿勒泰地域具备人类滑雪起源的一切基本条件。而隐藏于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墩德布拉克一块巨石自然形成的石窟内壁上的彩色岩画,被确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滑雪狩猎图,专家由此推断阿勒泰地区大约在一两万年前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人类滑雪活动,比北欧人至少早了几千年。
一幅岩画胜过一部史书!2006年12月15日,由中国滑雪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阿勒泰市人民政府联合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2007年1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给予认证。2015年,挪威、瑞典、芬兰等18国三十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前来阿勒泰实地考察,并联名发表《阿勒泰宣言》,认同阿勒泰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
阿勒泰人深刻认识到:冰雪本身只是一种不完全的旅游资源,只有赋予其文化的意义才能够与社会产生共鸣,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旅游资源。在初步完成“人类滑雪起源地”论证这一“独厚”的课题之后,又把目光聚集到自然禀赋的“得天”课题上。
有着“新疆北极”之称的阿勒泰,地处北纬45度“黄金雪域”线,拥有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北美落基山区等地域相似的冰雪资源。在阿尔泰山近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冬季平均积雪厚度达1米以上,全年降雪期210天、积雪期134天。初雪早、终雪迟,雪季运营周期长达半年。而且,空气质量高、体感温度好、气候风险低、气象灾害少,雪质佳、湿度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尔泰山的雪是被奉为雪中极品的“粉雪”。质地蓬松饱满、松软平滑、细腻如沙是滑雪爱好者的最爱。面对大自然如此恩赐,我们没有等闲视之。在大兴冰雪旅游的当下,面对滑雪的门槛越来越低——随便找面坡、随便买几台造雪机就能开滑雪场的现状,强调冰雪品质及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有助于弘扬冰雪文化,正本清源,规范冰雪开发起到立标示范的作用。冰雪文化有着丰富内涵,它影响着生活、孕育着超越、追寻着价值。加强冰雪物质文化建设、创新冰雪文化产业发展、弘扬冰雪精神文化价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雪都阿勒泰责无旁贷!
经过积极运作,2018年8月,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来自气候、生态、环境、地理等领域的专家评审,一致认为阿勒泰市“雪都”气候禀赋评价指标全优,符合国家气候标志气候生态类“雪都”评价标准,并于同年9月授予了“中国雪都”国家气候标志。这是对全地区总面积约5750平方公里的优良等级滑雪资源区、总长度达1600公里雪道的共同肯定,这也是国家气候中心颁发的首个国家气候标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