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文化
说起“大院文化”,这还真是个外来词。尽管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院,只是,还真不敢把它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大院文化来自北京!咱们边城的这些个大院也有着独有的文化特色,对构筑边疆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说真的,谁能把咱们边城这些各民族聚居的大院故事写一写,该多好呀! ——杨建英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院文化”,可不是时下流行的文化大院,尽管它所依托的也确实是传统居民家属院。是这样的,在“社区”这一概念还没出现的年代,我们的城市(包括县城)几乎都是由各单位家属院组成的。就拿阿勒泰市来说吧,从城北到城南,较著名的单位家属院落有:地质四大队家属院、石油公司家属院、食品公司家属院、商业局家属院、市政府家属院、地委行署家属院、军分区大院、建筑公司家属院、公安处家属院、三矿家属院、“706”队家属院、十六医院大院、制毡厂家属院、交通局家属院、阿山林业局家属院等等,这其中,还有规模较小的银行、邮电、学校、医院等家属院落,几乎是个单位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说起“大院文化”,这还真是个外来词。尽管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院,只是,还真不敢把它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大院文化来自北京!有作家写道:“这里所说的大院,相当一部分是北平解放后在旧皇城外围(包括当时的近郊)扩建的,高高的院墙,结实、笨拙的苏式低层楼房,大门可通汽车,有威风凛凛的士兵或系红袖章的门卫看守。在大院里集结并和平共处的是一些操外地口音或说着蹩脚普通话的干部及其家属,从那么一天开始,他们遵照这个古老国家重新编排的户籍制度,成为名正言顺的北京人。北京有一半的空间是属于这些新时代的移民的。”
京城确实有更多的大院儿,但最初也没敢往文化上攀,使之上升到文化高度的是这些大院儿出了好些个“文化大腕”——冯小刚、姜文、王朔、马未都、崔健等,他们都有部队(海军、空军)背景。
单位大院是本部门职工的集中居住区,但都具有自成一体、自办社会的形态——封闭的院落内,居住人数成百上千人不等。每个大院都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设有礼堂、操场、浴室、俱乐部、商店等,有的还设有幼儿园、小学、医院、粮店以及邮电局、药店、储蓄所、附属中学、派出所等,职工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由单位包下,几乎都可在大院内得到解决,大院居民可以长年累月不出院落而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虽然,咱们边城的这些个大院儿没出什么文化名人,但也有着独有的文化特色,对构筑边疆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忽然想起几年前,参与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打造,在梳理这个独特的“小社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时,有人提出矿区职工的“大通院”(职工宿舍连排房)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家不闭户、户户通有无,各民族一起“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正是边疆稳固的重要因素。
不久前,火爆全国的电视剧《人世间》讲的“光字片”,其实也是有关东北老工业区一个大杂院儿的故事。
唉!说真的,谁能把咱们边城这些各民族聚居的大院故事写一写,该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