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暑假
◎克兰
一放暑假,单身汉同事们都回各县或团场的家了。我家远在东北,只好独守校园的清静。每天除了上街找饭吃,剩下的时间就窝在宿舍,翻看大学时攒下的文学书籍。累了,便躺在床上眯一会儿。有时灵感忽至,一首诗一气呵成;有时提笔忘兴,只好作罢。
诗兴阑珊时,我常在校园里转悠。望着将军山和骆驼峰出神,却始终寻不到半句诗行。这天上午,遇到后勤的刘洪昌师傅要去山村采购活鸡,为青少年夏令营备伙食。我二话没说,跳上拖拉机就跟他出发了。
我们沿着将军山沟蜿蜒前行,车轮卷起的尘土像抛向天空的渔网,转眼被风吹散。拖拉机左拐右拐间,驶上山岗硬路,眼前豁然开朗。远处山顶,能看到一排排站立的身影,那是松树;稍近些,有一片片黑魆魆的阴影,那是爬山松;再近些,斑斑驳驳,那是石头……刘师傅一边熟练握着方向盘,一边解说沿途景色。山路两侧矮草丛生,近于土色,只有低处山坳才能见到绿色草滩。刘师傅说,绿草都长在山坳里,因为雪水和泥沙都会流向洼地。羊群也爱追着草滩,从一个山坳转到另一个山坳,在低处山坡上踩出无数羊肠小道。约莫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见一群鸡在房前屋后散跑,刘师傅停下车,跟村民打招呼,问了行情,还了价。公鸡一块五一只,他挑了五只;母鸡村民要留着下蛋,不肯卖。在村里转了一圈,又添了七八只公鸡,采购任务总算完成。为了让我多看看乡村景致,刘师傅特意绕去汗德尕特蒙古族乡转了一圈。回程似乎快了许多,转眼就进了校园。这趟乡村行,让我对山城的好感又深了几分。
几天后的傍晚,体育组的程强老师来宿舍,约我去大东沟钓鱼。他让我借辆自行车,其他什么都不用准备,晚上去他家吃饭,后半夜出发。那晚月明如水,我骑着借来的自行车,紧攥车把,紧盯路况——山路颠簸,总怕一不小心栽进沟里。有的坡太陡,只能推车上下。筋疲力尽时,终于到了大东沟与小东沟的交界处,天已微明。我们把车藏进河边灌木丛,就着卤肉咸菜啃干馕。吃饱后捧起河水,“咕嘟咕嘟”,那滋味甘冽清甜。
逆流而上并不顺利,我的脸很快被蚊虫叮得红胀,索性学做帮手。走钓一阵后,河谷开阔起来,草比人高,鱼却比人稀——临近中午,总共钓了十几条。这些渔获通过篝火烹煮变成了午餐,金山银水滋养出的美味,让我对山城阿勒泰有了实打实的味觉记忆。餐后,我们开始往回走钓。回到出发地时,共收获了两条鱼。
坐在河边,看河水在鹅卵石周围翻出浪花,喧哗着流走,我不禁浮想联翩——这场景后来化作短诗《鹅卵石》和《鱼的错误》。两人把剩下的吃食都填进肚子,便开始返程。路过小东沟石桥时,见牧民在河边做“揪片子”汤饭,热气腾腾的铁锅像块硕大的磁铁,牢牢吸住了我的目光,可我终究没好意思开口。
一晃四十年过去。阿勒泰的泥石路早换成柏油公路,阿禾公路已成了新的打卡地,但旧人旧事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这是一个人变老的显著特征,也是“金山流水”的固有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