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情书
◎刘妍
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在范畴、概念、内涵及表现形式或实质取向上,均存在根本差异,各自遵循独特的生成与发展路径。汉字演化之路,亦是“书画同源”的有力见证。深究现存文献,“气韵”一词最早见于南朝齐梁时期画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其提出“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六法”被后人奉为中国绘画的“千载不易”之准则。
当对“气韵”的追求从岩画、书画扩展至音乐、舞蹈等更广泛的艺术门类,中华五千年文脉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延续。在传承中发展、于发展中传承——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存的手艺无不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非遗手工艺是“地球村”里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当我手捧厚重的《108种手艺》(第一辑),反复翻阅时,感动的泪花自心底涌起,难以自抑。我深知,这份感动源自心灵深处,沉甸甸的。原以为,吾写书、记录已足够认真,却未曾想到,有人比自己更为严谨、周祥。出于这样一种原始而朴素的情感,吾尝试从“气韵”的视角浅谈对此书的理解。
首先要了解的是——何为“108种手艺”?该书的作者是“王的手创”(以下简称“大王”)。其夫人王丹青是专业手工艺设计师,也是一位艺术家,对于手工艺品有着异于常人的领悟与情感。这部琴瑟和鸣之作的出发点,是致力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新再现。五年前,“大王”夫妇启动“108种手艺”项目,持续深入实地探访108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以独特视角重新梳理各地手艺,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精神本质;以手工艺为窗口,重新认识中国与传统文化。
那么,何为“108种手艺”?为何偏爱“108”这一数字?数字“108”,既是人的浪漫寄托,更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天人合一”圆满境界的体现。中国曾是传统农耕社会,古人秉持“天圆地方”理念,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中原古人善观天象,以中原为中心,创造性地将天地人、日月星辰与四季轮回的规律拆解为12个月、24节气、72物侯——三者之和恰为108,寓意“天地人时”的圆满,循环往复则万物轮回。对于这一数字内涵,儒、释、道各有阐释,却殊途同归:如道家以“36天罡(阳)”与“72地煞(阴)”构筑秩序,契合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从唐宋都城的108道暗榫,到明清御瓷的108组纹饰,再到少林108罗汉拳、武当108式太极拳……“108”早已超越其数字本义,成为连接“天地人时”的文化符号与吉祥代码。
据我了解,“大王”所理解的“108种手艺”,既包括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也涵盖从未走出深山的普通农人的技艺;既有昔日皇家贡品、文房雅玩,也有植根乡土的日用之器。它们既有庙堂的庄重,亦具民间的温度,雅俗共赏。其妙处在于观者的内心感受,趣味则源于视角与立场的切换。第一辑收录了前期记录的38种手艺,地域覆盖贵州、云南、江西、陕西、浙江、安徽、河南、福建等地——如贵州,真实记录并提炼了苗绣、银饰制作、古法造纸、蜡染、马尾绣、熬糖、手织布等仍在传承的活态手艺;浙江则包括竹编、水墨禅画创作、铜艺、篆刻、笛箫制作、酿酒、夹缬等;陕西亦有马勺脸谱绘制、泥塑、编藤、面花制作、布堆画等。截至今年7月,“大王”团队已完成70种手艺的详实记录,足迹遍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国非遗手工艺的探寻之路漫漫,“大王”夫妇仍将继续求索。
从第一辑所述的38种手工艺中,我真切感受到流淌于文化血脉中的“气韵生动”。何为“气韵”?首先,我们应该上行历史,从古籍中寻找经典阐释。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气”与“韵”原为两个独立概念,各有其内涵与外延;至魏晋南北朝,始见合用,逐渐应用于画品、诗品、书品等领域,进而扩展为艺术评论中的核心美学范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气,云气也。”其本义为自然界的云气,而在古人朴素的宇宙观中,将“气”抽象为世界万物的生成之源——人介于天地之间,亦是“天地气化”的产物。《管子·内业篇》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庄子·知北游》亦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古人重“气”,今人亦然——“养气”与“知言”的理念具体融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之中。如该书“自然的恩惠”栏目所收录的酿糖、熬糖、面花制作、岩茶炒制,“中国衣裳”中的苗绣、马尾绣、手织布、蜡染、扎染、锡绣、夹缬,“巧工日用”中的黑陶制作、钧窑烧制、汝窑烧制、藤编、油纸伞制作、柴窑裸烧等技艺——无声无息间,人既受刚健正气之滋养,日常言行亦得以规范,二者相得益彰,在岁月长河中润泽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韵”字,古人最初用于音韵学(古代音韵学),本文同“音”。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选修课中,有一门“非显学之显学”——训诂学。每逢这位训诂学老教授授课,总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走廊也站满旁听的学生。老先生已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单一个“韵”字,便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不知不觉间连上数节,一个下午的光阴尽付于此。这是常态,更是魅力。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称:“(向秀)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至此,“韵”字突破音韵学限制,开始用于品评人物风度,形容嵇康等人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从言声到品人,诗、书、画、艺的鉴赏标准也由此上升审美层次。
在《108种手艺》(第一辑)中,福建岩茶的生长环境,恰是一幅流动的“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卷。岩茶作为春茶中最晚采摘的品类,须待新叶长至“中开面”方可采摘。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高耸入云的武夷山,岩隙石缝间的茶树天生天养,汲纳天地精华,不受人力、外力之影响,岩骨花香的“岩韵”成为一种世间少有的味觉意境。在透着“岩韵”的中国画中,远景是层峦叠嶂的武夷群峰,中景是陡峭岩壁间忙碌的茶农,近景则是石缝中顽强生长的一片片绿叶——渺小却充满生机。无论局部或整体,这幅以天为幕、地为席的画面中,岩茶比起其中的人物、花鸟、山水,更显“气韵生动”,洋溢着灵动鲜活、生生不息的气象。
108种手艺,不止108种,不囿于108种。中国非遗手工艺超越古今时空与中外界限,更超越了“形似”的浅层美学表征。正如叶郎先生所言:“在中国美学中,‘美’与‘丑’并非绝对对立。”这108种手艺,其“美”已不言自明,无需赘言,真正价值在于内在的“气韵生动”——在传承中孕育出活泼灵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与精神张力。
能生活于千年未断的文明传承中,幸之乐之。我们期待在手艺之外,读懂更深远的精神内涵,期待《108种手艺》第二辑、第三辑的问世,更期待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体味审美带来的小确幸。我们深知,《108种手艺》系列,正是中国非遗写给世界的一封深情而庄重的情书。
(“王的手创”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