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的清北梦
◎陈小波
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金贵荣先生拍摄的第一幅照片里。看到画面中间那个小小白色帐篷了吗?主人公要出场了。
导师金贵荣 摄
导师金贵荣带着由叶尔江(阿勒泰摄影家)、王斐(自由职业)、曾严彬(广东财经大学教师)、张哲源(河南科技职业大学老师)组成的小组推开了山坡上那个帐篷。
其他两个帐篷孩子少,而且都上了大学,这个帐篷小孩多。14岁的姐姐阿克孙哈尔带着11岁的叶勒那尔、5岁的吾尔那尔、4岁的兹乐那尔和爷爷、奶奶、姑姑生活在一起。
王斐头一天晚上采访回来,有点兴奋:“小波老师,我那个帐篷里还没大学生,但有一个立志上清北的女孩。”她见我眼露疑惑,补了一句:“她学习特好。眼神特坚定。”
早晨六点前,我和金老师及小组成员来到帐篷前,天还有些黑,这时候是内地的三点多。人的脸还看不清。
奶奶、爷爷、姑姑都起来了。姐姐和大弟弟也起来了。姐姐阿克孙那尔的任务是徒步赶牛。弟弟叶勒那尓则骑在马上赶羊。
王斐 摄
14岁的阿克孙那尔身体健硕,面无表情,穿着深色外套。我站在山坡上,看女孩一遍遍地从山坡底下赶牛上来。牛不听话,她要在牛周围费力地轰赶。据目测,她一早晨赶牛七、八头,上下跑了起码一万米。天渐渐亮了,我看见她额头上的小汗珠。
四个孩子长得都很好看。但表情各异。姐姐几乎不笑;大弟弟早晨干活不笑,其他时间有说有笑 ;梳着两条小辫的二弟弟不笑,偶尔笑;最小的光头弟弟除了睡觉,每分钟都在笑。不笑的姐姐说她最喜欢每分钟都在笑的小弟弟。
导师陈小波 摄
早晨赶完牛,姐姐开始收拾毡房与木屋,并给全家人煮奶茶。煮茶的壶一直在火上,旁边一大盆生牛奶,随喝随放。
阿克孙那尔很懂事,在老的老小的小的家里,她似乎是个顶梁柱了。爸爸妈妈在另一个牧场放牧。她带着弟弟们和爷爷奶奶姑姑生活在托勒海特草原,爷爷奶奶带着三个弟弟住小木屋,姑姑和她住毡房。小木屋是1994年建的,至今31年。当年是爷爷和爷爷的亲弟弟一起建的,爷爷亲弟弟1977年出生。2012年去世,没有结婚成家。
导师金贵荣 摄
这次阿勒泰之行,哈萨克族对教育的重视超出我们想象。他们认定教育会改变命运。沿途遇到很多哈萨克族青年都有大学学历。国家也给了越来越多的好政策。爷爷希望阿克孙哈尔和弟弟们都能接受大学教育,找一个好工作,不要像老一辈这样辛苦了。
阿克孙哈尔在阿勒泰最好的一中读书,成绩稳定,一直是年级前十名。她理想是读清北,当医生。有一天晚上妈妈在牧场肚子特别疼,医生找不到。后来去查了,虽然原因记不得了,但这件事影响了她,她心里埋下种子:当医生。
阿克孙哈尔在学校的学费、书费、住宿、吃饭,都不花钱。她只需要回家的时候和同学拼车花钱,一趟30元。班上百分之七十的孩子和她一样,家在牧场。她说:牧场来的学生学习都好,都有目标。老师对所有的孩子态度一样。
叶尔江·木哈买提 摄
阿克孙哈尔还拿过阿勒泰市的八百米亚军。她怎能跑的不好呢?她每天早晨赶牛的运动量不亚于我在十四岁上吕梁少体校的晨练的运动量。只是我那时在运动场,有教练,有伙伴,她在草原,没教练,独自一人。
阿克孙那尔的汉语很好。她给我们唱了一首邓紫棋的《泡沫》,声音很小,还有点跑调。王斐带着她又唱一遍。我请她唱哈萨克族歌曲,她说她和弟弟们都不怎么会唱了。
我喜欢小而深的故事,不喜欢大而浅的故事。对外传播很重要的逻辑,就是寻找贴在地面有温度的人和事,细节、故事、情感一样不少。而这背后自然会带出国家的发展及有效的民族政策。可信而不生硬。
如果知道敬畏
如果知道感恩
如果知道每一棵树都有生命
如果知道每一条河流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深深走进
如果知道每一个细小的东西
都可以打开一个世界之门
如果我们把阿克孙哈尔姐弟的故事讲好
今天草原孩子的命运就有迹可循了
(文字借用王斐的部分采访,图片来自金贵荣、叶尔江、王斐等)
作者简介:
陈小波:影像学者、摄影个案研究者、国家影像典藏项目执行者、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社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图片主编及讲述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导师、南京传媒学院原副校长兼摄影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