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召唤
□周菲
屏幕上,阿勒泰的风景如画卷缓缓铺展,山峦如巨人之脊梁,草原如铺向天边的绿绒毯,溪流如银带在阳光里闪亮……这美景仿佛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了我的心弦。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那个远赴新疆的大学同窗的身影,便乘着光影翩然浮现于眼前。
犹记当年,新婚燕尔的她追随丈夫前往新疆。初时电话中,她声音里总浮着一层薄薄的迷茫与轻愁,像蒙了雾气的窗户。她坦言,起初内心层层抗拒,视新疆为“远在天边”之地,萦绕于脑海的尽是交通阻隔、物资匮乏的刻板印象——然而为免夫妻分离,终是咬紧牙关踏上了西行之路。
时光流转,一年多后电话那端却悄然换了声气。她娓娓道来:雪山巍峨,草原辽阔,当地居民热情如三春暖阳,政策亦处处流淌着人性关怀的温度。
她的朋友圈渐渐成了我窥见那片神奇土地的一扇窗:照片里,她时而身着斑斓的民族盛装,立于无垠绿毯般的草原上,笑容比阳光更灿烂;时而背倚圣洁雪山,仿佛立于世界之巅;更多则是与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一张张小脸绽放着纯真。
她告诉我,正是这些孩子,成了她扎根荒漠的心灵绿洲。学生们性情淳朴,视她如亲人。尤其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至今在她讲述中仍带着余悸与暖意:任教不久,疲劳与孕期反应叠加,她竟晕倒在宿舍冰冷的地上。是学生察觉异常,及时呼救,同事将她护送到医院,才保得母子平安。
她住院期间,丈夫正奔波于远方执行公务。学校领导与同事轮流陪护在侧,寸步不离,直到她康复出院。那守望相助的暖流,滴滴渗透她曾犹疑的心田,终于融化了最后一丝冰霜——原来人心,才是开在边疆最坚韧的花。
去年深谈时她提及,他们本有机会返回熟悉的老家陕西。然而几番思量,最终仍决定留下:“同样是教书,感觉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我。”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这决定当然也曾令她的父母不解,忧心她离家太远。她说,在阿勒泰辽远天空下,自己认真思考过:城市快节奏的喧嚣如奔涌激流,常裹挟着人迷失了本心;唯有在此地,远离浮华,反而听见了自己灵魂深处最真切的回响——原来生命之真义,有时恰在荒凉深处方能谛听。
放下电话,屏幕上阿勒泰的雪山草原依旧壮美如歌。我豁然领悟,这辽阔土地的魅力,岂止于夺目的风景?它更以无声的浩瀚,召唤着无数如我同学般的青年儿女,毅然奔赴。
新疆今日每一步沉稳发展,皆凝聚着万千建设者无言的智慧与晶莹的汗滴。这并非单向的牺牲奉献,而是一场宏大的“双向奔赴”。成长,在苍茫大地上相互嵌合、彼此成全。
当我的同学立于讲台,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照见自身使命;当无数青年选择将滚烫年华嵌入边疆发展的蓝图——他们浇灌着荒漠,亦被这土地重塑了魂魄。新疆壮美河山的真正魂魄,何止于雪山草原?更在于无数平凡个体将生命之根深扎于斯、与大地共呼吸的无声誓言。
生命价值的坐标,有时竟在远离尘嚣处最为清晰。当个人脉搏汇入宏大建设的交响,那荒漠便不再荒凉——建设者点燃了边疆的灯火,边疆则映照出人心深处最辽阔的风景:一种扎根于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深沉幸福,在奉献的土壤中生长为无垠绿洲,生命因此超越了微小自我的尺度,在辽阔中寻得了归属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