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桥
◎杨建英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浪潮拍岸而来,桥梁早已突破传统交通功能的边界,演变为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象征的城市地标。其中,“网红桥”的兴起,更以其独特设计、科技赋能与社交传播,重新定义了桥梁的公共属性,使之成为城市形象与生态理念的鲜活载体。
桥究竟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若问为啥要造桥, 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道出其根本原因:“其来源于水之阻而人们不愿受阻。”不愿受阻,便要有所行动。有的是出于物质需要:如两村之间一水相隔,人需往来、物需流通,于是架桥;有的则出于心理需要:《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这可要了命了!河那边有佳人召唤,河这边看着干着急,若不拼命修桥,八成儿就得跳河了!
然而时至今日,桥的这一传统功能正逐渐弱化。例如某些网红桥,每当夜幕降临,交管人员便封闭桥的两端。整座桥瞬间变为一个奇特的建筑空间,游人穿梭其间,打卡拍照、跳舞狂欢。而失去畅通交会功能的桥梁,像是被点了穴位,傻呆呆立在河上不知所措。
传统桥梁的核心使命是连接地理空间,网红桥则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了功能的“二次进化”。经由空间重构与场景再造,网红桥的公共属性被彻底激活,其爆红本质上是一场城市公共空间的再造运动。它以无限循环的几何形态打破传统桥梁的线性结构,夜间光影系统与桥下水景动态交互,使桥梁升华为容纳观景、展览、演艺的复合型文化场域。这种重构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美学品格,更创造了引人驻足的“第三空间”,重塑了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阿勒泰这地界儿多水,几乎所有城市都伴有一条像样的大河,正应了那一古老定居定律——城滨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这些河流奔放不羁、恣意汪洋,没个“正形”。这时,几座恰到好处的桥梁便将其牢牢束缚,为城市平添几分妖娆。它们犹如漂亮女人腰身上的束带,轻轻一系,风韵立显。
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桥梁景观具有其鲜明的地域属性。资料表明——桥梁因位于城市结构的要害部位,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桥梁景观与城市景观为伴生关系,有时其复合景观的意义更为重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交相辉映,已成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象征;延安大桥与宝塔山的山水相依,始终是延安的城市骄傲。桥梁从不孤立于环境,其景观总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相生。注重桥梁与周边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正是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桥梁设计的本质区别。现代桥梁已不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其宏大跨度、强烈形体与超凡尺度,无不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深远影响。如长江大桥之于南京、武汉,浦东大桥之于上海,彩虹桥之于阿勒泰,“网红桥”之于布尔津……
当桥梁成为城市IP的核心要素,其文化传播力呈指数级增长。在抖音上,贵州平塘特大桥凭借196米高的“天空之桥”服务区,整合桥梁科技馆、观景酒店与非遗互动专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寨农旅收入增长45%。这类“桥旅融合”模式,使桥梁从物理连接转变为文化连接,成为展示城市精神的立体名片。
的崛起,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它正重塑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桥梁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更是承载生态智慧、文化记忆与技术创新的立体平台。
当桥梁化为城市标志,其价值早已超越物理维度——它是流动的城市剧场,是生长的文化基因,更是通向未来的生态之桥。这种转变启示我们: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在于能否通过创新设计,让基础设施成为传递价值、凝聚共识的公共艺术品。
网红桥的出现,彰显了桥梁的多元价值与城市标志的崛起。我们应让每一座桥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叙事载体。这种技术美学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更通过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碳排放等实践,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当游客在桥上拍摄绝美画面时,他们也在无形中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哲学。
希望咱们的城市多在“桥”上做文章,否则,怎对得起身边这些壮美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