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阿巧
◎刘妍
我从富蕴县前往吉木乃县城,行车时间不长,地理距离却有400余公里。这一带的路很好走,笔直笔直的,不带拐弯,偶尔出现盘旋或转向,便意味着人口聚集的乡村或县城已在不远处。
吉木乃县城不大,从这头走到那头,再折返回来,古丽扎提汉的刺绣专业合作社店面,就静静落在了夕阳余晖里。商铺很体面,大理石外墙、落地玻璃门面。主人用大幅红布遮住门口以外的玻璃。外面亮、里面暗,我站在门口,看不清屋内细节,只觉空间宽敞,摆着不少成品或半成品衣物,还叠放着一卷又一卷布料。十月中旬,吉木乃县已供暖半个月,夕阳下室外尚有余温;待太阳完完全全“回家”,初冬的寒意便会袭来,冷暖自知。
刚放下碗筷的古丽扎提汉,步履匆匆地赶来,打开简易的锁,眼前瞬间亮了——花花绿绿的手工织品,五彩缤纷,仿佛一步踏进了百花园。同行的小姐姐告诉我:“古丽以前是家庭主妇,后来当学徒学刺绣,如今已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的传承人。”低调内敛的古丽不善言语,行动力却强,展开一幅又一幅作品。我们在争奇斗艳的“花丛”间沉醉、思索。一旁的她,针线在羊毛毡上麻利穿梭,如云在天上飘、马在地上跑。她用羊毛布料刺绣,手中的针比一般的针头大而长,比苏绣、广绣和潮绣的针头大了十余倍。这大头针在她手中,简直被“玩脱”了!红、黄、橙、绿、黑的羊毛线,仅凭最简单的工具交织、融合、穿插,蜕变成各式精美图案。刺花、串珠、镶嵌、彩漆、雕花、描金、贴花、编织、金银线、拼花、扎花、挑花……古丽一边做活,一边随口蹦出二十多个专业词汇。每个字我都认得,可每个词背后的门道,只能让我叹一句:“隔行如隔山”。
牛郎织女每年七夕才在天上鹊桥相会,“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我们常把心灵手巧的女子唤作“阿巧”。在这里,像古丽这样刺绣技艺精湛的女子,我称她们为“阿巧们”。古丽们人美心善,勤快能干;阿巧们人见人爱,车见车载。外化的绣品,或许正是她们心灵手巧的直接体现。谁人不爱美,不追求美、不崇尚美?在阿勒泰地区,除了吉木乃的古丽扎提汉,还有富蕴的古丽拉、努尔古丽,哈巴河的哈提古丽等。她们的蜕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如滴水穿石,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天上的鹊桥相会,千年不变;而我们阿勒泰的特色刺绣,在时间的浸润下始终养眼,既有原始自然的美,也有古朴鲜活的韵。人始终是其中的生力军,握有主导权和话语权。站在刺绣“画卷”前,我们总是向上、乐观,满怀热爱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