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悠长,豫剧演绎解忧公主传奇人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莉
“解忧公主刘惠萍、郑惠将军,他们都是心怀大义的人。”豫剧《解忧公主》中郑惠的饰演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青年演员陶卿卿说,为了大汉边疆稳定,黎民百姓平安,他们舍弃了儿女之情,远离故土亲人,踏上了赴乌孙和亲之路。
4月10日、11日连续两晚,兵团豫剧团大型新编历史剧《解忧公主》在乌鲁木齐剧院上演。70多位演职人员用豫剧为观众演绎了解忧公主的传奇人生。
4月10日、11日连续两晚,兵团豫剧团大型新编历史剧《解忧公主》在乌鲁木齐剧院上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故事从郑刘两家商讨亲事讲起,郑惠与刘惠萍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即将确定婚事的时候,却接到惠萍被封为解忧公主,即将和亲乌孙的圣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如遭冰霜,不愿接受这份安排。
“郑惠是朝廷一员将,该把国事放心间……”在刘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下,郑惠与惠萍纵有万般不舍,仍选择了取大义和亲边关。
长安城外,解忧公主与父母依依惜别,一声“儿啊”痛彻心扉,演员们动情的演绎令无数观众泪目。带着双亲赠予的一袋乡土,解忧公主一行来到乌孙:为乌孙城中众人展示中原乐曲,获得大家交口称赞;面对半夜刺杀她的胡姑,她选择了原谅。解忧公主心胸宽广,宽以待人,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其仁心宽厚怀天下,更是令胡姑敬佩不已。
解忧公主在去往乌孙的路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在乌孙生活的50年,解忧公主携冯嫽和郑惠,游走西域各城邦,传承汉礼、体察民情,传授乌孙女子种桑、养蚕、织锦技艺,改变了乌孙人的衣着和生活习惯。“在和亲的历史上,解忧公主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一位公主。她用智慧、果敢、真诚,为汉朝管理西域各城邦作出重要贡献。”该剧编剧肖帅说。
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整场演出过程中,解忧公主三次抚琴而歌,吟唱《幽兰操》,每次都是不同的环境、心境。为了演绎好这个角色,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张培培做了大量功课,了解相关历史、传统文化。
从十七八岁的妙龄女子,到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解忧公主在舞台上的年龄跨度很大。第一次饰演老旦的张培培表示,演这个戏特别过瘾,“从花旦、到青衣、再到老旦,风格完全不同,表演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重新去找感觉、体会,精心处理唱腔、表演。解忧公主的仁义之心,令我非常感动。”
郑惠为救乌孙昆弥战死,解忧公主抚琴缅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除了优美大气、抑扬有度、韵味醇厚的唱腔,豫剧《解忧公主》中精彩的打斗场面同样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声、掌声。该剧副导演、兵团豫剧团业务主任杨广高介绍,为了营造出老豫剧的“新味道”,该剧在服装、音乐、戏曲程式上都有所创新。
兵团豫剧团副团长李二伟介绍,豫剧《解忧公主》是该团精心打造的一部爱国主义题材历史剧,也是该团历年来投入最大的一部戏。“我们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将解忧公主促进西域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故事,用豫剧这种戏曲形式演绎出来,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艺术盛宴。”
在乌孙生活50年,解忧公主为汉朝管理西域各城邦作出重要贡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解忧公主的人物形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前辈的精神信仰高度重合,穿越千年的历史人物,仍可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风向。”肖帅认为,这些历史故事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解忧公主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