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交易额1亿元,黄公巴扎咋做到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
“让一下,小心,别让牛撞了!”4月12日清晨,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阿勒推村的黄公巴扎上,伊力夏提·阿不都热依木和伙伴牵着十几头牛,走向活畜交易区。在他身后,装满牲畜的大车排着长龙,等候通过检疫后进场交易。
周三是黄公巴扎最热闹的一天。即便下着中雨,人们依然从不同方向流入这里。除了活畜交易,巴扎综合市场和美食也引来几万人,占地380亩的黄公巴扎变得热闹非凡。
4月12日,伊宁县黄公巴扎牛羊交易区,人们在看牲畜膘情、谈价格。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 摄
2022年6月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供销合作社成立的新疆创锦黄公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接管了黄公市场的运营,并更名为“新疆创锦黄公农产品交易中心”,当地人仍习惯称它为“黄公巴扎”。
公司接管后,每周一、三、五都是交易日,平均每个交易日可完成交易量约为牛8000头、羊4000只、马2000匹,日交易额约1亿元左右,成交率90%以上。
黄公巴扎被划分为家禽、小畜、大畜、餐饮等不同区域。在活畜交易区,查看牛羊膘情、询问价格、凑热闹的人们摩肩接踵。
进到交易圈一小时后,伊力夏提谈成了第一笔交易,卖出了10头褐牛。“每天晚上从周边县市收牛,天不亮赶到这里卖,比起自己搞养殖,风险小、来钱快,但也特别累。” 伊力夏提说。
从事牛羊交易十几年的伊力夏提在黄公巴扎赚钱养家,“今天一头牛卖了6600元,好的时候每月有好几万元纯收入。”他说。
“你再加一点,再加一点!这个牛挺肥的,再找不到了。”苏莱曼·阿布都拉着买卖双方的手,快喊破了嗓子。黄公巴扎里活畜交易区最热闹,买卖双方又是吆喝又是比划,以独有的议价方式进行交易。
为了撮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苏莱曼口若悬河劝了近半个小时,左手拉着买家的手,右手拉着卖家的手,撮合双方讨价还价,如果双方都满意,这买卖也就成了,苏莱曼的“茶钱”也就到手了。
“又快又准地找到符合客户要求的活畜,就是我的工作,我从中间挣个辛苦费。”苏莱曼说。旁边听到的熟人说,苏莱曼靠这份工作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
“说是‘茶钱’,赚这钱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得到双方的信任、必须瞟一眼就能看出牲畜的肥瘦、得能说会道,有时还要手舞足蹈。”苏莱曼开玩笑说。
伊犁优质的活畜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来到黄公巴扎,也催生了像苏莱曼一样的农民、牧民变身“牛羊经纪人”。
2月8日,伊宁县黄公巴扎牛羊交易区,人山人海。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 摄
“牛羊经纪人”马努力把母牛交易圈转了又转,“客户要买20头牛,要求大小偏差别太大。今天下雨了,来的卖家不多,选择的余地小。”马努力拿起手机,拨通客户电话,通过视频让客户看“货”。
马努力说,家里的牛圈里还有80只牛犊,准备发往山东。他和疆外客商打交道好几年,由于相互信任,每次交易,客商都不用来现场,从购买到检疫装车都由他负责。
“客商给我转账,我很快就给他发牛。”马努力说。有时候遇到不错的活畜,自己先买下来,拉回家育肥,再转卖给客商。
“黄公巴扎建设得越来越规范,全国各地的客商来这里买牛,我们还通过网络平台认识了一些老板,给他们代办买牛,加上自己搞养殖,一年收入也有五六十万元。”马努力说。
日趋增多的商机吸引了2000余名“牛羊经纪人”活跃在黄公巴扎。
天色渐晚,一辆辆货车满载着牲畜驶离黄公巴扎。做了一天生意的人们带着伙伴、带着客商走向餐饮区,香喷喷、热腾腾的烤肉、拌面、抓饭等美食,等待着这些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尽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