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让新疆昌吉市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自第八批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特别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泉州援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经济、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全方位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让新疆昌吉市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
位于新疆昌吉市的福建援疆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殷雪娟摄
眼下,福建援疆企业新疆鲁班木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生产的室外木塑地板产品全部运往疆内各地。
新疆鲁班木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王菊玲说,我们现在12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年产量达到15000吨,产值达到六千万元,一年可为昌吉市创造120万元的税收。
富民兴疆,产业发展是关键。泉州援疆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当地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积极根据昌吉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量身打造产业项目,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功签约山东泰安龙成消防、万头肉牛三产融合示范产业园等19个项目,总投资43.35亿元。特别是近三年来,共有厦门国贸集团等11家企业落地昌吉,其中8家企业已投产运营。一批带动性强、可持续性好、综合效益高的高质量援疆项目落地昌吉,有力地加快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步伐。
智力援疆、人才援疆是提升昌吉市发展软实力的基础。泉州援疆坚持把人才作为增强当地发展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的重要抓手,32名专业技术人才实施35个技术项目在昌吉市落地生根,实现智力援疆“按需选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昌吉市人才队伍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华侨大学医学院医疗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昌吉市人民医院与华侨大学医学院签订教学医院协议,与泉州市第一医院签订技术协作医院协议,开创了泉昌两地医疗资源协作互助的新局面。
昌吉市民在泉州援疆援建的百姓书屋内参加文化活动。殷雪娟摄
第八批援疆干部、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佩说,这些项目对两地医疗人员的交流交往和以后的互动合作具有深远意义。后续我们还会在人才队伍培养、梯队建设,以及医院管理和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等各个方面,调动泉州市的医疗资源,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对口援疆,民生为重。泉州援疆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工作入手,援建了阿什里乡牧民定居点天鹅小镇,目前已有400多户牧民喜迁新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阿什里乡阿什里村村民木沙合买提说,泉州援疆给我们盖的楼房太好了,房子很大,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学校在旁边,医院也在旁边,我们搬进来太高兴了,我们很喜欢这个房子。
阿什里村党支部书记巴哈西·别尔德肯说,2017年到2019年,泉州援疆为我们村建设安居房502套。每户牧民只需交纳42500元,即可拥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到目前为止,已有金涝坝村、努尔加村、二道水村和阿什里村四个山区村的431户哈萨克族牧民,住进了崭新的安居房。
昌吉市小学生在泉州援疆援建的刺桐朗读亭练习诗歌朗诵。殷雪娟摄
此外,泉州援疆坚持把文化援疆助力“文化润疆”作为对口支援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积极拓宽公共文化阵地和平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夯实各族群众思想基础。2020年至今,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累计投入援疆资金700万元,在全州率先建成了八座集阅读、休闲、交流为一体的“泉州援疆·百姓书屋”,逐步形成了市民15分钟共享阅读服务圈,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浸润滋养每个读者的心田,提高了昌吉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开馆以来,日均进馆人数达2000人次,累计借书47613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场次。
泉州援疆·百姓书屋市二中阅读点店长宋飞说,我们以24小时免费借阅、自助借还的服务模式,做到了资源共享,把全民阅读送到百姓家门口,为建设书香昌吉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至2023年,泉州援疆累计实施了智力援疆、产业援疆、保障和改善民生、交流交往交融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援疆项目74个,将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到昌吉市民生领域建设。医疗、教育、文化、住房……一项项暖心工程,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助力昌吉市各族群众更好更快地奔向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通讯员 殷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