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话剧走出剧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宏磊
“妈妈快看,是小王子!”方莉在乌鲁木齐杉杉奥特莱斯广场偶遇话剧《小王子》中的“小王子”,逛街立刻变成了追剧,她带着儿子跟随“小王子”一同在商场中转场。
今年夏天,在乌鲁木齐上演的话剧纷纷走出剧场,近距离与观众互动,将艺术带到了观众的生活当中,让人感受到话剧的别样魅力。
话剧《小王子》演出期间,观众们跟着“小王子”在商场里转场。刘雨薇供图
主打的是沉浸式和互动感
8月12日,乌鲁木齐市民杨阳接到朋友电话,“走,今天晚上去南湖里美食集市看话剧。”当晚8时,杨阳半信半疑跟着朋友走进了夜市,没想到真就在一个貌似废弃厂房里看了一场名为《李小红》的话剧。
“厂房”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装修风格,观众席上是年代感十足的桌椅板凳,门票竟是真粮票,观众还可以用粮票兑换小零食、老汽水……暖场活动开始,灯光刚亮起来,杨阳便被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巾的青年男女们,拉到讲台区域跳起了舞……话剧开演后,演员们不时走下舞台,走进观众席。动人的情节就在杨阳面前上演,看着主角李小红做出人生选择时满是遗憾,杨阳动情地落下了泪。
截至8月27日,持续演出5周的乌鲁木齐杉杉奥特莱斯广场城市艺术节落下帷幕。其间,共有26部话剧在此进行了演出。在此上演的话剧带给观众的是另一种体验。开放性的舞台,流动性的观众,没有固定的座位,观众们或站着,或席地而坐。话剧《仲夏夜之梦》的演出现场,“仙王为了戏弄仙后,教唆小精灵帕克将‘情水’滴在熟睡的仙后眼睛上……”身着华服的演员们被观众紧紧地包围着,每一个表情变化,观众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而在另一场以即兴表演为主题的话剧现场,演员们邀请观众参与进来一同演出,先通过最简单的无实物跳绳,打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再根据场景设定故事进行表演,比如在聚会上跳踢踏舞,观众可以尽情释放着爱表演的天性……演员负责应急接戏,共同推动戏剧发展,为观众带去独一无二的观演体验。
演员们邀请观演的小朋友们参与即兴话剧表演。刘雨薇供图
走出剧场后面临新挑战
走出了剧场、离开固定舞台就意味着打破传统重新设定,剧本、演员、场景设置无一不面临着新挑战。话剧《李小红》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过上百场的经典话剧,新疆新锐戏剧艺术中心买下了《李小红》的版权,将其改编为沉浸式演出模式。为了让新疆观众更有代入感,剧本里的情节设置与台词都做了本土化处理。《李小红》男二号苏峰的扮演者高斐笠说:“剧情中提到的地点都改成了新疆地点,比如去石人沟抓蝴蝶、在人民电影院停车等,更多的口头语也都用‘疆普’来呈现。”
离观众越近,不确定因素就会越多,演员们的应变能力随时要经受考验。在《李小红》首演上,当演员燕儿说“走,我们上”时,两名观众跟着演员们一同从座位上冲了出去,这时班长王宁赶忙跑过去把两位“同学”拉了回去,告诉他们:“有他们几个去就够了。”既化解了影响剧情进展的风险,又没有破坏观众们的观感体验,让意外成为惊喜。每场演出都会有不同的插曲,既磨炼了演员的演技,更调动了演员们随机应变的演出热情。
除了演员、剧本以外,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也是一场话剧必不可少的部分,帮助话剧营造浓郁的戏剧氛围。新锐戏剧制作人刘雨薇介绍,除了《李小红》全新打造的沉浸式环境外,其余剧目均在商场演出,都是就地取材,比如《小王子》中提及的沙漠,用黄色的舞台布盖在了商场中的立牌上,再调整个造型,有些抽象但完全不影响剧情。
话剧《李小红》演出中,剧中苏峰的扮演者高斐笠在与观众互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宏磊 摄
寻找新市场的有益探索
最近这一个月,是新锐戏剧艺术中心创办12年以来最忙碌的一个月。刘雨薇介绍,新锐戏剧艺术中心上半年共演出了6部剧目共计45场,而在杉杉奥特莱斯广场城市艺术节就演出了20部剧目共计80场,既为新疆的文化市场贡献了力量,也实现了自身的成长。
文化市场的繁荣,也为本土话剧演员提供了更多演出机会,磨炼了演员们的演技,同时还培养出更多爱好话剧的小演员。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尼加提·吐尔逊分析认为,话剧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艺术。近年来,新疆积极创作带有本地属性的优秀剧目,如《林基路》《守界人》等,但目前发展也面临着困境,比如如何创新,如何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众喜爱的作品。话剧走出剧场,是在寻找新市场,让大众了解话剧,让好的剧目持续演出,新的剧目也有了展示机会。
“走出剧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捕捉观众的观感,是话剧创新性传承发展的第一步,无论是对观众、话剧作家、话剧演员、还是话剧本身,都是非常好的尝试。”尼加提·吐尔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