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报道让木卡姆艺术在新时代光彩更绚丽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管梦颖
“带给我们感动与力量……”近日,九集广播剧《时间的声音》在石榴云客户端播出,听众纷纷点赞留言。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讲述了已故音乐学家万桐书为抢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与当地民间艺人共同收集、记谱、翻译、整理十二木卡姆录音的点滴故事。
在厦门家中,万桐书把《十二木卡姆》一书摆在客厅醒目位置。(万桐书家人供图)
“他带着妻儿奔赴新疆,把自己献给了木卡姆,献给了新疆音乐。”这个假期,听众李万江带着儿子共同聆听了《时间的声音》,“这部广播剧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位可亲可近的音乐学家,闭眼倾听,带给我们感动与力量。”他希望通过聆听该剧,向这位“抢救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第一人”致敬。
“朴素亲切的纪实性风格,却让我们感受到万桐书先生为维吾尔木卡姆燃烧的激情。”听众王璐说,每期剧情带给她的是感动,甚至多次落泪,“为先生与木卡姆邂逅感动,为夫妇俩痛失爱子、大师的逝去落泪……”
让万桐书先生痴迷一生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国家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万桐书(右一)和十二木卡姆表演艺术家在一起。(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供图)
万桐书在新疆工作生活近50年,与新疆各族群众、各族文学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万桐书以及和他志同道合的一代又一代新疆音乐工作者不懈努力下,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以流行歌曲、民族交响乐、音乐剧、歌舞剧等多种形式让各族观众、听众熟知、喜爱,并在全世界传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新疆艺术剧院民乐团团长张锐表示,不止木卡姆,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沃土中更加枝繁叶茂,光彩更绚丽。当然,音乐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新闻媒体的传播,这其中新疆日报社(集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新疆日报社(集团)第一次聚焦一个主题(即:保护传承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第一时间通过新闻消息、新闻通讯、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专题等方式报道万桐书先生逝世及其和同事们抢救性保护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感人故事后,又陆续推出了报告文学、新闻纪录片、广播剧等,全媒体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音乐工作者为保护传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所做努力和取得成就。
今年农历春节刚过,石榴云/新疆日报就推出了报告文学《从沙漠到大海——追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抢救守护者万桐书先生》,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疆内外166家媒体转发,全网1000多万网友阅读点赞。
6月,在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石榴云/新疆日报继续推出新闻纪录片《乐魂——致敬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抢救者万桐书》,通过大量历史资源和珍贵音视频资料,真实还原了70多年前万桐书整理、发掘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场景。
中秋、国庆假期,新疆日报社(集团)、新疆艺术学院联合出品广播剧《时间的声音》,致敬剧中人物均由新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王逸群负责广播剧文字整合以及现场录制统筹工作,他说:“媒体融合发展这十年,新疆主流媒体守正创新、成果显著,特别是各类新闻产品更具吸引力、更有国际范,一段段新疆好故事传播到了全世界。”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一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二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三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四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五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六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七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八集
广播剧《时间的声音》第九集
“这次全媒体新闻产品的陆续推出,是主流媒体通过融合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国新疆故事的成功实践。”新疆日报社(集团)对外联络部副主任朱墨介绍,新疆日报社(集团)今年还曾推出“缀满鲜花的窗棂——新疆日报报史馆阳台音乐会”“天山南北音乐会南疆实景演出”等网上网下引起热烈反响的文化产品,深受读者、观众喜爱。下一步,将聚焦各民族优秀文化继续延伸传媒产业链,推出电影、电视剧,让大家更好了解新时代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