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这双骨质冰鞋,有关中国滑冰起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正在新疆美术馆举办的“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上,180余件出土文物和珍贵档案向观众展示了新疆考古百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有不少为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其中就包括2022年在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发现的骨质冰鞋。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上展出的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的骨质冰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在展厅一隅,这双猛一看上去就是两小截动物骨骼的骨质冰鞋的确不太醒目。它们两头扁圆、中间狭长,仔细辨认才可发现两端各钻有两个小孔,其光滑的质感明显是经过人为磨制而成的。在今年2月举办的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这双由黄牛骨和马骨制成的冰鞋被宣布为国内首次发现,形制与欧洲早期骨质冰鞋几乎一致,为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提供了新证据,也是研究中国滑冰起源难得的实物资料。
和雪橇、雪鞋一样,冰鞋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在冰雪环境中交通和打猎的需要。考古学家在瑞士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冰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发现脚踩坚硬的东西,便能在冰面上滑行,速度快还省劲儿,他们在试验了各种材料后,发现动物的骨头最好用,特别是驯鹿或牛的腿骨,不仅够大够硬,而且骨头表面的脂肪微粒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与沙粒、冰碴的粘连。当时大约还没有体育运动和冰上娱乐的概念,滑冰只是冬季出行的代步方式,大概也是古老的人力运输方式。
冰鞋在我国也早就见于正史记载。《新唐书》中记录了唐代回鹘人将木板系在脚下,在冰上驰骋的场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相继出现了木制冰鞋和镶铁木制冰鞋。我国滑冰活动在清代到达鼎盛,已经开始使用带冰刀的冰鞋。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从冬至一直到“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被称作“冰嬉”,成为一大国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由清代画家所绘的《冰嬉图》就是一幅表现乾隆年间冰嬉盛况的宫廷绘画。冰上运动大致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足球、冰上抛球、冰上摔跤等,还有在冰上做出“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大蝎子”等高难度动作的表演,场面十分热闹。
现在,这双为国内考古界带来惊喜的骨质冰鞋就静静躺在展柜里,令人遐想无限。正如特展联合策展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所说:“这次特展文物大多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从这些文物中可以一窥鲜活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