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遗珍丨皇宫南村土墩墓里的汉代金饰件
像皇宫南村土墩墓、汉代金饰件此类遗址和文物,都是展现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发展、民族融合以及与中原地区交流的生动见证,是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我们多维度证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的重要依据。
● 《今日新疆》记者 刘俊佑 / 文
盛夏时节的七八月份,酷暑炎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远远就能看到高高凸起的皇宫南村土墩墓,这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墓葬形式。35年前,韩雪昆和同事就在这片土墩墓里意外收获了一件国宝——汉代金饰件。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供图
那时正值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韩雪昆刚从新疆大学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文保工作。一天,研究所收到精河县所辖皇宫南村土墩墓的消息,韩雪昆当即就和另外两名同事赶往现场,准备对墓葬进行保护性清理。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如今已年届七旬的韩雪昆依然记忆犹新。韩雪昆介绍说,皇宫南村土墩墓的口径比较大,直径大约6米,在进入墓坑清理的过程中,他隐约看到了沙土石里露出的一截金饰件,随着清理的深入,一个相对完整的金饰件呈现在世人眼前。此后,这件汉代金饰件一直被妥善保存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内。
博州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汉代金饰件长5厘米,宽2厘米,重量10.4克,国家一级文物,是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汉代金饰件上部为一个长方形玉石,包有一层饰有金珠的箔片,其下有金环,环上挂有编结的链,链下连接着绿松石和玛瑙珠。
“通过这件汉代金饰件足以看出,当时西域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更在生产技术等方面受中原地区影响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绿松石作为当时非常受北方游牧民族欢迎的一种石料,具有招纳吉祥的寓意,他们用做工更加精美的金饰件等绿松石饰品来装扮生活、丰富精神世界,生动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偏好,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博州博物馆馆长张悦说。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随着中原与西域在经济贸易等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原地区的文化形态、生产技术等对西域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皇宫南村土墩墓作为汉代金饰件的出土地,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韩雪昆说,皇宫南村土墩墓的墓葬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根据当时墓葬形制来看,确定为汉代墓葬,至于墓葬主人的“身份”等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皇宫南村土墩墓虽还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从“土墩墓”这种墓葬形式来看,对研究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交往交融具有很高的价值。有资料显示,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是为适应南方多河湖、地下水位较浅的地质条件,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等中原地区比较常见。在中国的考古发掘历史中,有不少关于土墩墓的重要记载,比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新疆同样有相关的发掘出土报告,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表明,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范围广阔的草原就分布着上万座土墩墓,留下了塞人、大月氏人以及乌孙人等古代游牧民族的印迹。
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作为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像皇宫南村土墩墓、汉代金饰件此类遗址和文物,都是展现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发展、民族融合以及与中原地区交流的生动见证,是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我们多维度证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的重要依据。我们要有效运用考古实物,加强对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的研究阐释,让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活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