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彰显民生温度——乌市老旧小区“改”出居民新生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楼体外墙保温粉饰、给排水管网更新、路面进行了新的铺设。在这儿住了30多年了,感觉又住了一回新房。”2023年12月26日,家住乌鲁木齐市棉南佳苑小区的居民赵玉芬谈起老房子改造时,对乌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满口称赞。
房屋由旧变新、小区从散到合、居民从看到参与……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实施,不断“改”出居民新生活。
提升住房保障和物业服务水平是乌鲁木齐市2023年实施的十二件民生实事之一。2023年,乌市计划改造提升489个老旧小区,目前302个续建项目全部完工。
既改“面子”也改“里子”
咖色和米白色相间的外立面、整齐施划的停车位、宽敞的道路……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幸福花园小区如今大变样。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幸福花园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曾经,人们对它的印象是设施旧、环境差。
乌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坚持“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原则,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充分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建议,细化“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改造清单,科学制定改造方案。
在改造前期,乌市天山区建设局和社区对幸福花园小区计划改造的楼栋进行摸底,发放老旧小区改造居民问卷调查表,组织小区居民召开征询意见会等,提高居民参与率,充分保障小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改造后的小区,从外部看,粉刷楼体、杆线入地、安装路灯、硬化道路,提高了小区“颜值”。从内部看,更新居民家中的水、气、暖等管道设施,居民家中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改造更加贴心、细心。小区“从面子到里子”进行了全面的提档升级。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建设管理组组长王鑫介绍,2019年以来,从满足水电气暖路等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类改造到加装电梯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完善类改造,再到发展养老、托幼、助餐等服务设施的提升类改造,乌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步步走向深入。
小院变大院 生活更方便
乌市前进街光华路片区由12个小区13栋多层住宅组成,建于1988年至1990年间,共有447户1300余人。暖气不热、屋顶漏水、上下楼不方便等问题常年困扰着小区居民。
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契机,乌市重新规划光华路片区的老旧小区空间布局,同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小区围墙已打通,小院变大院,停车位增加了,13栋楼进行了节能改造,居民楼加装了14部电梯,小区内还安装了便民座椅、健身器材等,彻底解决了居民上下楼难、停车难、小区老破小等问题。
“现在小区焕然一新,住得也更开心了。”66岁的居民杨平家住6楼,自从有了电梯后,他每天都要下楼和老伙伴们聊天。
在2023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乌市注重片区联动整合,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完整居住社区理念,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注重独栋院落的连片改造,打通围墙隔断,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居住空间,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后,还融入智慧元素。
拆墙并院后的乌鲁木齐县政府家属院小区,物业公司安装了共享直饮水站、快递柜、分类垃圾房、新能源充电桩等,还打造了“物业城市”智慧运营平台,科技手段不断提升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精细化水平。
“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群众在城市生活将更方便、舒心、美好。”王鑫说。
不仅要改好 更要管好
乌市春风巷小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共有23栋楼48个单元910户2100余人。2023年,改造后的春风巷小区,实现了“逆生长”。
老旧小区改造仅仅是其中一个开端,解决了基础条件问题,如何让老旧小区改造后“有人管、管得好”?
改造后的春风巷小区,引进了新的物业公司统一实施服务管理。“我们发挥‘红色物业’的优势,带动居民自我管理,实现小区改造‘建管并重’。”春风巷社区主任张连重说,小区推行“红色物业”、小区党支部和业主委员会“三方共治”。
物业公司在小区里完善了肉店、菜店、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还运营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餐、助浴、托养等服务。
为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乌鲁木齐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大力推进“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将基层党建与社区物业管理相结合,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还能在改造后“有人管、管得好”。
从2019年至2023年,乌鲁木齐市共实施改造1164个老旧小区,涉及18.8万户。“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市计划对1844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并建立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随着改造工程的推进,曾经在岁月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正在“脱胎换骨”,焕发出新活力,居民也在细微之处切实感受到了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