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 镌刻在沙海守桥人心中的底数——13座特大桥、2235个桥墩台、95万个螺栓……
2022年,和若铁路穿过沙漠、戈壁、无人区,经受着高温、风沙的考验,让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连接了南疆多地,服务着上千万各族群众。随着铁路正式运营,在茫茫沙海之中就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守桥人,他们守护着13座特大桥、2235个桥墩台、95万个螺栓。
列车经过民丰县若克雅特大桥。
1月30日,天刚刚亮,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喀什基础设施段桥梁检测维修二队队长高长红便和队员们一起出发了。
喀什基础设施段桥梁检测维修二队的27名队员,最小的队员还是“00”后,但就是他们肩负着和若铁路和田站至南屯站402公里间215座桥梁和785座涵洞的日常养护维修任务,日复一日地在大漠之中,与大桥和铁轨相伴,守护着和若铁路的平稳运行,为了这份职责,他们经常三四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半个小时的车程,维修二队便抵达了和若铁路全线最高的大桥——民丰县若克雅特大桥。近10公里的大桥宛若沙海里的钢铁巨龙,平均墩高24米,最高处达35米,堪比12层楼房,站在桥上,即使穿得再厚,刺骨的寒风也能让人瑟瑟发抖。
沙漠里的钢铁巨龙。
“大家注意安全,戴好安全帽,系牢安全带和安全绳。”按照高长红的安排,10余名队员分3个小组开始对若克雅特大桥同时进行巡检作业。
打开桥梁安全通道门,大家拿上设备徒步100多级台阶来到桥面,一股冷风让人直哆嗦。按照分组,大家掀开检查通道27公斤重的铁质盖板,顺着狭窄的通道来到桥墩墩台,系好安全绳,大家陆续开始检查桥墩与桥梁的连接部、测桥梁偏心……
和若铁路是国内最长的运用“以桥代路”方案防治风沙侵害的铁路,铁轨铺在桥上,桥下留出地方给沙子通过,以降低沙漠对铁路的影响。但这无疑增大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量。
在狭窄的墩台空间工作。 胡礼政 摄
仅若克雅特大桥就有278座桥墩,墩台空间狭窄,大家要保持半跪、弯腰、侧卧的姿势,每个桥墩一俯身就要20多分钟,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能完成几十个桥墩的检查,要完全检查完若克雅特大桥少说也得四五天。“年轻小伙们没经验,冬天保暖穿得厚,在狭小的空间里挤着更难,检修一个桥墩的用时也更长。”穿着夏天工作服的高长红牙齿在不停打颤。
“马上有列车要来了,大家马上下去。”伴随着对讲机传来的信息,高长红立即招呼所有人收拾工具,沿着桥梁安全通道有序地来到桥下,和高长红一样穿着单薄的老员工才把冬天的工作服穿上。目前每天运行的列车是4列,这也就意味着检测维修二队每天要上下四次,算下来就是每个人每天至少要走近1000级台阶。
大家带着设备徒步100多级台阶来到桥面。
“0.2毫米宽,我再测下深度……”2001年出生的西安小伙魏方州参加工作已经1年多了,这也是他第二次春节坚守岗位,在桥墩下搜寻细小裂缝的他显得十分有经验,和工友们拿着裂纹检测仪给桥墩做着“体检”。“由于温差大,混凝土极易因热胀冷缩产生裂纹。对裂纹的宽度和深度我们要进行记录,当超过标准值时就要及时对桥墩进行施工修复。”
仔细检查安全设备。 胡礼政 摄
休息时,大家就躲在桥墩背风面,围成一个小圈,大家分着馕和热水,一边休整一边唠着家常。“冬天还好,夏天我们就只有挡着沙尘、护着饭菜,快速地吃才能少吃一点沙,现在感觉也就习惯了就着沙子吃饭。”高长红说。
“今年春节我在岗,比起自己回家,我更想看到千万的旅客能安全回家团聚,这就是我青春的意义。”魏方州说。
万家灯火,皆是团圆。和若铁路上每一趟列车安全抵达目的地,都与这些“守桥人”的努力付出分不开,他们用坚守付出换来平安,因为他们的坚守,我们才有节日的暖意融融;因为他们的坚守,我们才有祥和的团圆氛围,正是有了这些默默的守护者,才能让回家之路更安全,返乡之旅更温馨。
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礼政 阿卜力克木 张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