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记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玛依努尔·尼牙孜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3月5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病区,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玛依努尔·尼牙孜照例看望着即将出院的患者,交代回家后的注意事项。从医40多年来,她默默地帮助着新疆各族女性,不计代价,不图回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共产党员助人为乐的博大胸襟,践行着雷锋精神。
近日,中宣部命名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玛依努尔·尼牙孜上榜。
2023年11月1日,玛依努尔·尼牙孜(前排中)和她的团队分析一位患者的影像报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秦梅花摄
时间拨回1976年。玛依努尔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那时,妇科收治了很多宫颈癌患者。她们被病痛折磨得瘦可见骨,因病变组织化脓而散发出刺鼻异味。每次查房,玛依努尔的心都像是被撕扯着。
“我必须帮助她们。”为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充实专业知识,玛依努尔赴日本研修、读博。明确了目标——解决新疆妇女宫颈癌发病问题。
2023年11月1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研究室,玛依努尔·尼牙孜进行宫颈细胞图像分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秦梅花摄
2005年,玛依努尔向医院申请了10万元项目启动金,带领团队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于田县,开展宫颈癌筛查。和预期一样,当地罹患宫颈癌的妇女不在少数。但宫颈癌筛查的群体庞大,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不知所措时,2005年,时任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高强到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察,玛依努尔抓住机会,向他汇报了新疆宫颈癌发病情况,并上报了可行性报告。
没多久,和田地区被纳入“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成为全国第6个试点地区。2006年9月,玛依努尔再次带领团队去和田。
由于边远农村妇女不了解宫颈癌,看着大大小小的仪器,都怕检查会对身体有伤害,不愿参与。玛依努尔就带着团队,到田间地头、到村民家、到巴扎上挨个做动员,一遍遍地给她们讲,什么是宫颈癌,为什么要做筛查,参与筛查的妇女越来越多。
于田县、和田县、洛浦县位于沙漠边缘,外面起沙尘暴,室内尘土飞扬。晚上停电了,她们就点着蜡烛,或打着手电筒筛查病人;回去太晚食堂关门了,她们就啃干馕。为节省时间,她们可以一天不喝水。最高强度一次筛查,她们5天为5000名妇女做了妇检。
终于,玛依努尔带着团队完成了第一次规模化、规范性宫颈癌筛查,摸清了宫颈癌发病率等基本情况;第一次,建起了宫颈癌数据库。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家制定农村地区妇女两癌筛查政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2009年,国家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玛依努尔带着团队每年下基层开展筛查工作,共计完成大规模人群筛查和机会性筛查36万余人次。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这是玛依努尔很喜欢的一句话。出门诊时,她时常加班,不论多晚,都要看完最后一名患者。她说,有些患者远道而来,如果再拖到下次坐诊,会增加他们的开销。遇到患者无钱就医时,她总会慷慨解囊:患者回家路费不够,她就把车票放进她们的行囊;患者因为住院登记名字写错无法报销,她跑前跑后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住院没钱吃饭,她给患者买饭;逢年过节,她把红包塞到住院患者手中……
能看到大家的难处,总在不经意间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人,这让很多患者们记住了玛依努尔,由患者成为朋友,甚至亲人。
2023年11月2日,玛依努尔·尼牙孜(前排中)和她的团队来到洛浦县恰尔巴格镇加依托格拉克村看望村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秦梅花摄
5年前,一位中年母亲在体检中被查出子宫内膜癌,一直不敢就医。她的孩子便偷偷找到玛依努尔。玛依努尔给这位母亲拨去了电话:“你都还没见我,怎么知道不行呢?快来,我等你!”在她的开导和鼓励下,这位母亲渐渐重拾希望,接受了手术治疗。
从医以来,她完成恶性肿瘤手术和疑难手术2万余台,抢救危重症患者9000余例。她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被誉为守护各族百姓生命的“雷锋式”好医生。“这辈子,我就做好一件事,就是宫颈癌的防控。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向着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努力,让更多女性患者受益。”玛依努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