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山话转场》:全景展示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疆天山南北700余万头(只)牲畜陆续踏上迈向春天的转场之路。3月14日至3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总站连续5天推出多语种《走进天山话转场》大型系列报道,相关报道迅速成为干部群众热议话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总站派出多路记者探访天山南北牧区,深入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伊犁河谷,推出全媒体、多语种连续报道,全景展示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过镜头,看牛羊翻山越岭,浩浩荡荡的转场画面,让人感到震撼。虽然现在新疆室外温度很低,但转场途中,当地政府组织工作人员一路做好牧民转场保障工作,让人感到很暖心。新闻报道多角度带我们感受、了解转场文化,很有意义。”3月18日,谈到观看《走进天山话转场》大型系列报道的感受,乌鲁木齐市民李芳感慨道。
据了解,今年新疆共有700余万头(只)牲畜需进行春季转场,其中有约100万头(只)就在巴音布鲁克草原。
3月16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牧民的牛羊正在从冬牧场转场到春季牧场。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连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勇很忙,落实天气情况,和相关部门规划好牧民转场路线,组织基层畜牧兽医部门技术人员蹲点服务,引导农牧民做好春羔生产、防寒保暖、储料补饲等……
“如今,我们在牲畜转场工作中应用了卫星定位技术,可实时了解转场进度。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应用了数字电子芯片技术,可智能采集并分析牲畜活动量、采食量等数据,判读牲畜发情时间,并及时预警通知,助力养殖户精准管理。”张勇说,新闻报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新时代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家感到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千年牧道见证转场变迁,背后是新疆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这两天,通过电视看到新疆百万牲畜转场的新闻后,在苏州市生活的新疆籍居民赵蕾特别激动,她说,自己离开新疆很多年了,这些画面让她感到很亲切,特别是看到机械转场、科技养殖带来的变化,很为新疆的发展感到高兴。
“看了《走进天山话转场》,我身边的朋友被新疆的雪山、森林、草原等景色吸引,也被牧民们的淳朴感动,我们约好了今年一定回新疆,一起去看看转场,体验下新疆的民俗。”赵蕾说。
连日来,在北疆的伊犁河谷,百万头(只)牲畜也陆续踏上转场之路。
“《走进天山话转场》这组报道不仅展现了天山南北壮丽的自然风光,也带着观众通过镜头见证了转场中发生的时代变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哈那提·斯拉木哈孜说,随着科技发展和政策支持,牧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转场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哈那提介绍,眼下,萨尔布拉克镇转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牧民们忙着检查畜群的健康状况,准备必要物资和装备。政府部门也加大对转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确保转场过程安全和顺利。
据了解,此次《走进天山话转场》特别节目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运用AI视觉创作技术呈现天山山脉壮丽景色和春季转场的蓬勃生机,并基于AI技术还原了巴音布鲁克黑头羊、新疆牦牛等动物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新闻画面里,高清摄像机呈现出雪山、草原、高山等新疆壮美的自然风貌,展现了转场宏大场面,让人有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德丽达·那比说,这些年,在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下,各地牧区在转场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转场文化,让转场成为了独特的优质旅游资源。
与此同时,该系列报道多语种、跨平台开展国际传播,向世界讲述真实的新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