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汉佉二体钱:东西方货币文化融合的物证
巴州博物馆“汉佉二体钱”数字展示项目。巴州博物馆供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当观众走近文物“汉佉二体钱”陈列区,数字文物感应系统的内嵌画框屏上,就会自动播放出该钱币的制造工艺、铭文解析、图案释义等动画信息,让人们对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钱币文字大多使用一种文字,汉文居多。二体钱指的是在一枚钱币上出现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组合钱币。汉佉二体钱,又称“和阗马钱”,是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古代新疆于阗地区的一种打制地方货币,也是目前新疆发现最早的一种自铸货币。其正面用篆体汉文标明币重,大钱重二十四铢,小钱重六铢钱;背面中央大多为马形图案,少数为骆驼形,周边为佉卢文。
巴州博物馆藏汉佉二体钱。巴州博物馆供图
巴州博物馆讲解员李茹介绍,这枚汉佉二体钱年代为汉代,1998年在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楼兰古城东南11.5公里处采集而来,钱币直径2.5厘米,厚0.5厘米,重15.6克,是大钱。钱币一面边缘有带状环圈,圈内有佉卢文文字,中间是一匹马;另一面约有三重环圈纹,中心环圈内有一个符号,第二环圈内写着“重二十四铢铜钱”7个汉字,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漫漶。
汉佉二体钱不但使用汉字,就连记值单位,也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货币“五铢”钱的重量单位——“铢”。但不同于中原地区铸钱用钱范浇铸、图案仅有文字的传统,汉佉二体钱采用的是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币上铸有马或骆驼等动物图案,同时印有汉字,有典型的融合特征。“汉佉二体钱是伴随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货币文化交流、融合而产生的,是丝绸之路东西方货币文化交流的物证。”巴州文博院院长陈英说。
[责任编辑:仲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