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快评丨新疆高校首次设置这个专业,意义不一般!
许庆光
近日,新疆艺术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作为新疆目前唯一一个“非遗”本科,其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引人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是我国非遗大区。
目前,新疆拥有江格尔、新疆曲子、社火、锡伯族西迁节等9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热甫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还有数量庞大的自治区级、地级、县级非遗项目。
新疆丰厚的非遗“家底”,着实令人欣喜。然而同蔚为大观的非遗项目相比,新疆非遗保护人才十分匮乏,各地文化管理机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旅部门及各类非遗保护机构等急需专门人才。同时,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人员少,缺乏对非遗保护的深入研究,保护工作难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加强非遗人才培养迫在眉睫!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等,为非遗保护人才匮乏问题带来破解之道。
将原生态的、家族式的保护方式变为现代的、系统化的保护,确实要靠教育实现、靠人才支撑。非遗保护专业于2021年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目前全国有山东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2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在此背景下,新疆高校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不过也要看到,非遗保护进入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开始。如何解决非遗师徒式口传身教与高校科学化培养方式的矛盾?如何构建一支既能符合非遗学科特点,又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教师队伍?如何将文、理、工、农、医等学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何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精准输送到最需要的岗位上?这些都需要结合实际来探索。
随着文化润疆、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越来越被重视,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走近、呵护非遗,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为中华文明赓续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