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宽早优”综合植棉技术获中国农科院杰出科技创新奖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谢慧变报道)4月15日,记者从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获悉:新疆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申报的《新疆“宽早优”综合植棉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获中国农科院“杰出科技创新奖”,《新疆“宽早优”植棉》专著荣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优秀奖”。
近日,呼图壁县抢抓农时,播种棉花。呼图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宽早优”植棉,即“宽等行种植,促早发早熟、优质高产”的植棉方式,是通过“宽等行、降密度、壮植株、拓株高”创建高光效群体结构,促进棉花早发早熟集中成熟,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新模式。
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511.2万吨,总产量占全国9成以上。新疆棉花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面积、总产量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
新疆棉花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作为支撑。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新疆棉花生产处于漫长的技术探索阶段,从引进苏联品种和技术到自育品种和技术创新,生产规模总体较小。自1980年石河子农科所首次引进棉花地膜覆盖进行试验示范,并配套密植促早,伴随植株矮化,研制推广覆膜播种等机械,使新疆棉花步入了“矮密早”技术创新阶段。在“矮密早”的基础上,1996年新疆开始试验示范“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很快进行大面积推广。
2004年以来,精准覆膜、精准铺管、精良播种一体机和机械化采棉机的大面积推广,加上棉田管理过程机械化水平的完善提高,使新疆棉花生产走在全国前列。
自2007年以来,新疆棉花曾连续5年在每亩地113公斤左右徘徊,且棉花纤维品质在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张西玲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展了“宽早优”植棉的研究和探索。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张西玲研究团队先后发布实施“宽早优”为核心技术的农业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该项技术为解决新疆棉花“单产徘徊、品质下降”的问题探索出了新路径,目前在新疆大面积推广,为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