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丨天山从此不再遥远——“红色动脉”兰新铁路的修筑
兰新铁路的修筑,结束了新疆“没有一寸铁路”的历史。这条“红色动脉”为新疆铁路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荣朋 / 文
“跨过那祁连山,穿过那戈壁滩。‘红色动脉’兰新线,要为祖国作贡献……”这首在西北铁路线上广为传唱的《兰新铁路赞》,不仅旋律悠扬、朗朗上口,更承载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和强大力量。
追梦:兰新铁路的构想
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对修筑新疆连接疆外铁路的呼吁不断。晚清时期,陕甘总督杨昌浚、伊犁将军长庚、新疆巡抚陶模奏请“俟山海关外铁路工竣即向西展筑”至新疆,则“新疆局势无鞭长莫及之忧”。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对涉及新疆的铁路线进行了规划。铁路专家邵善阊、林竞、凌鸿勋先后于1918年、1923年、1943年对新疆修筑铁路进行科学勘测。抗战结束后,新疆省内掀起铁路建设运动,敦请政府尽快修筑兰州至迪化(今乌鲁木齐)铁路,《新疆日报》相继发表《响应新疆铁路建设运动》《建设兰迪铁路刍议》等文章,为修筑铁路献计献策。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些规划无一落成。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关注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和命运。1923年4月,毛泽东在《外力、军阀与革命》中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现状时,指出新疆等地“至今无一寸铁路”。毛泽东高度重视铁路军事运输。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指挥敌后军民开展铁路交通破袭战,指示部队大军夺取铁路控制权,指派铁道兵和铁路职工完成“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的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光荣任务,利用铁路加速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把修建西北铁路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52年9月,毛泽东写下“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的题词。10月1日,在庆贺天兰铁路(天水-兰州)通车的同时,兰州至乌鲁木齐(后确定为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企盼早通铁路的美好愿望终于能够得以实现。
筑梦:史无前例的大会战
兰新铁路按国铁Ⅰ级干线勘测设计,东起兰州西站,向西跨黄河,越乌鞘岭进河西走廊,过红柳河入新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哈密、吐鲁番,在后沟至达坂城间穿天山到乌鲁木齐,再沿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西延至阿拉山口,全长2349.77公里(其中新疆境内1212.49公里),再向西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相接。2023年9月,兰新铁路入选“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兰新铁路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气温变化剧烈,冬季漫长,严重缺水,运输困难,施工环境十分恶劣、条件极其艰苦。全线采取分段勘测设计、分段施工铺通、分段临管交付运营的办法,由东向西推进。修筑兰新铁路兰州—乌鲁木齐段的重任,主要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1958年更名为乌鲁木齐铁路局)承担。1956年,修路队伍开至疏勒河至甘、新交界处红柳河之间,铁道兵也奉命到红柳河至哈密间参与路基和桥梁施工。筑路大军提出“一年跨天山,两年通国境,三年扫尾交运营”的口号,形成供(材料供应)、钉(轨节钉联)、运(运送轨节和道砟)、铺(铺轨)一条线,以比学赶帮超的豪迈气概,把铁路一寸寸逐段引向新疆。为适应荒无人烟、干旱缺水的戈壁地带环境,采用工厂化、机械化施工,将劳动力压缩至最低限度,以减轻生活物资和工程材料运输负担;将主要施工力量集中于修筑与铺轨有关的工程上,争取提早通车,以利用铁路拉运物资器材支援前方;提前安排与运营有关的工程施工,以满足分段开办运营的需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十分短缺。兰新铁路建设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大力支持。1958年4月13日,《新疆日报》发表社论《欢呼兰新铁路进疆》;7月28日,自治区发布《关于义务修建兰新铁路的有关问题的决定》,号召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学校和广大群众参加铁路修建。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数支支援队,先后组织人员2.4万余人、派出汽车数百辆,新疆军区部队也加入到工程建设。累计义务筑路162.7公里、完成土石方247万立方米、采伐枕木19万根、生产道砟4万立方米。
兰新铁路修筑过程中,铁路工人、兵团战士、部队官兵、各族群众携手并肩,战风沙、抗高温、斗严寒,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多项建设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在飞沙走石的百里风区,铺轨队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顶着八九级大风施工不止,创下一昼夜铺轨11.28公里的纪录。最艰难、最关键的工程,莫过于打通天山隧道群和桥涵施工,面对地形复杂、地势险峻、作业面狭窄等困难,英勇顽强的筑路英雄采取桥涵、路基、隧道错时施工和多层开挖、多面运输的办法,劈山填谷,高填深挖,人拉肩扛,开展劳动竞赛,终于胜利完工。兰州—乌鲁木齐段累计打通隧道20座、架设桥梁775座、修建涵管2529座,完成路基土石方7561万立方米。
蒸汽机车通车哈密。资料图片
1959年12月31日,兰新铁路通车哈密典礼在哈密隆重举行,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为通车剪彩。1962年12月9日,兰新铁路这条钢铁长龙终于铺轨到乌鲁木齐站(今乌鲁木齐南站)、三天后铺到乌西站,历时10年多。1963年1月15日,乌鲁木齐站开始办理客运业务,兰州与乌鲁木齐间终于实现铁路旅客列车直通。
圆梦:“红色动脉”的蓬勃发展
兰新铁路的修筑和运营,结束了新疆“没有一寸铁路”的历史,为新疆铁路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历时8年多,于1979年11月铺轨到库西站;兰新铁路乌西至阿拉山口段历时5年多,于1990年8月铺轨到阿拉山口站。1990年9月1日,兰新铁路西段乌西至阿拉山口段全线通车庆祝大会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出席庆典并为首趟列车开行剪彩,兰新铁路历经近38个春秋终于修筑完成。9月12日,兰新铁路西段与苏联土西铁路(今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胜利接轨,举世瞩目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随着改革开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南疆铁路西延、精伊霍、喀和、奎北和兰新高铁等建设工程相继完成。截至2023年底,新疆铁路运营里程达9525.6公里,贯通天山南北所有地州市,通达全疆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一轴、三出疆、两环、两对外”的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兰新铁路的修筑和运营,特别是新疆铁路网格局的形成,带动了新疆能源资源开发,培育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催生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新疆的石油、煤炭等矿产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优质农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其他省(区)市各类商品也有序运抵全疆各地,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023年,新疆铁路全年货物运输量达2.14亿吨、旅客运输量达0.45亿人次,分别是1959年的141.4倍、48.2倍。
兰新铁路的修筑和运营,特别是新疆铁路网格局的形成,给疆内外各族群众参观学习、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提供了极大方便。特别是“坐着火车游新疆”旅游专列的开行,加大了南北疆旅游资源、人文历史和民俗特色的宣传力度,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兰新铁路这条“红色动脉”的蓬勃发展,在推进国防建设、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