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新疆实践丨生态新疆成为“候鸟天堂”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候鸟,是大自然的使者,它们每年跨越万水千山迁徙,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作为我国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新疆现有鸟类490余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新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野生鸟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前来栖息繁衍。
鸟类成为天山南北美丽风景
眼下,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奏响摇篮曲,成千上万只鸟儿忙着筑巢、孵化,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4月以来,我们已经监测到2000多只水鸟进入繁殖期,5月中下旬有上千只幼鸟出巢。”新疆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站工作人员古再丽说。
博斯腾湖是我国鸟类重要栖息地。近年来,当地采取生态输水、实施环保项目等措施,使博斯腾湖水体形成良性循环,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良场所。如今,博斯腾湖的野生鸟类数量超过1万只,鸟类种类达198种,其中包括玉带海雕、猎隼、金雕、黑鹳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这个季节来到博斯腾湖,看到了很多鸟类,感受到自然生态之美。”河北游客牛浩然说。
在新疆伊犁河谷,飞鸟和鲜花随处可见,与郁郁葱葱的牧场、缓缓流淌的河流融为一体,成为美丽的风景;在巩留县万亩芦苇湿地,数千只白鹭、灰鹤筑巢安家,有的在孵化幼鸟,有的在低空飞翔;在新疆伊犁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鸟鸣啾啾,清风袅袅,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鸟儿们眷恋湿地的好山水,把最美的色彩,最动听的歌声献给这片土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春秋两季,上万只候鸟经此地迁徙、停歇、越冬、繁殖。近年来,伊犁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伊犁河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物种类不断增加,尤其是鸟类数量明显增加。目前,野生鸟类达346种。
过客变“常住” 只因环境好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或翱翔天际,或潜游水中,或在林间跳跃欢舞,在天地间留下美丽的倩影。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峰说,鸟类是与人类最为亲密的动物,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见到鸟类。它们彩色的羽毛和悦耳的鸣叫,能带给人享受,让人心情愉悦。
“一行白鹭上青天”“落霞与孤鹜齐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人们熟悉的古诗词表明,鸟类在青山绿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鸟类是捕虫、捕鼠的高手,还发挥着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的作用,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徐峰说,鸟类对环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指示者。
在且末县吐拉牧场,每年10月,生活在这里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会飞往西藏越冬。但近年来,科研人员发现,吐拉牧场的黑颈鹤开始留下越冬,成为“常住居民”。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黑颈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在新疆,由候鸟变“常住居民”的还有天鹅、灰雁、赤麻鸭等,数量已达几万只。
被誉为“生物多样性之父”的科学家托马斯·洛夫乔伊教授曾说:“照顾好了鸟类,你就解决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环境问题。”由此可见,鸟类对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鸟类的存在警醒着人类,对生态环境时刻保持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牢固树立和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候鸟迁徙编织保护网。”徐峰说,新疆各地对河流、湖泊、湿地等开展了大规模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鸟类回到新疆,鸟类数量在不断增长。
据统计,近10年来,新疆鸟类种类增加了60余种。新记录到侏鸬鹚、草鹭、小太平鸟、鹃头蜂鹰等众多鸟类,新疆鸟类种类记录不断刷新。
人鸟两相依 和谐共生美
64岁的杨飞飞是一名资深观鸟爱好者,从事鸟类拍摄、调查近20年。
“新疆地域广阔,生态系统丰富,是候鸟迁徙通道。因此,新疆的鸟类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杨飞飞说。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走进大自然观鸟、拍鸟的人越来越多。”杨飞飞说,5—6月是新疆鸟类繁殖期,也是观鸟爱好者观鸟的最佳时期,每年这个时候,观鸟爱好者会前往乌伦古湖、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等地观鸟,在那里不仅能看到新疆特色鸟类,还能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
5月19日,2024年北戴河国际观鸟节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23年末,我国鸟类观察爱好者约有34万人。大部分观鸟爱好者在把观鸟作为一种个人爱好之余,还参与开展了大量鸟类保护和宣传活动,已经成为中国鸟类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依托公众力量开展鸟类调查、鸟类保护宣传等活动,公众爱鸟护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动员公众参与鸟类保护是发展趋势。”徐峰说,生态文明是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一方面,每个人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另一方面,只有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才能全力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徐峰认为,新疆在推动公众参与鸟类等生态保护上有很大空间,各地可以结合“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探索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推动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观鸟旅游在国内发展很快,已经成为自然旅游和教育结合的一种新模式。”杨飞飞说,新疆特色鸟类众多,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具备打造以观鸟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的条件。
记者感言
美丽新疆怎能缺少鸟儿飞翔
眼下正值候鸟繁殖季节,新疆的湖泊、河流、森林、湿地吸引了大批候鸟“安家落户”、抚育后代。
鸟类被誉为大自然的精灵,为大自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疆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雪山、戈壁、森林、草原、河湖、沙漠都独具魅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殊不知,在这绿水青山背后,鸟儿也是自然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你身处草原,看见湛蓝的天空掠过一群飞鸟,总会情不自禁用镜头记录下这大自然中的灵动之美。
美丽的风景离不开生命的衬托。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关于鸟与自然的诗词佳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让人感受到水田上白鹭飞舞、树林里黄鹂鸣叫的美丽田园风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春天鸟儿你追我赶、和人类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
鸟类不仅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疆,人们很早就通过引入粉红椋鸟来控制蝗虫数量,保护草原不发生大面积虫害。一些地方还建设鹰架,通过“招鹰灭鼠”,来遏制荒漠草原鼠害蔓延。
近年来,新疆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打击违法捕猎野生动物专项行动、开展爱鸟护鸟宣传等,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近10年来,新疆鸟类种类增加了60余种,全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保护率已超70%。
新疆的自然环境是美丽的,同时也是脆弱的。鸟类是环境健康的优秀指示物,保护好鸟类已经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持续加强对鸟类栖息地环境的全方位保护,不断营造全民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构建鸟与自然、人类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鸟类成为美丽新疆的一道动人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