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社区丨小小调解室 多策解纠纷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熙
9月19日,海杏军在小区里偶遇陈惠君时,她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老人家,现在心里不堵了吧?”海杏军问道。
72岁的陈惠君,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燕儿窝街道燕儿窝南社区居民。前不久,楼上装修漏水,她家被浸泡,多次与楼上业主交涉无果,双方纠纷不断。
从居民微信群里得知陈惠君与楼上的矛盾后,燕儿窝南社区副主任海杏军多次来协调,陈惠君最终获得楼上业主1000元赔偿。
这是燕儿窝南社区“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一个实例。
7月15日,“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内,海杏军(右一)在调解居民矛盾纠纷。赵振宏 摄
燕儿窝南社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辖区企事业单位多、务工人员多、流动人口多。人员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如何实现源头预警和化解,努力将问题消除在基层?
2023年,社区成立“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邀请居民信得过的海杏军,以及民警、律师、司法干部、劳动保障干部、人民陪审员、少数民族社区工作人员共7人,组成多元调解员力量,建立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您评评理,我天天辛苦上班,她还要闹离婚,这日子没法过了!”一天,与妻子发生口角被推搡出门的哈先生,神情沮丧地向海杏军诉苦。
原来,哈先生的妻子刚生完小孩,由岳母照顾坐月子。妻子嫌丈夫每天下班回家倒头就睡,不分担家务,丈夫嫌妻子和岳母成天唠叨。就这样,夫妻两人针尖对麦芒,杠上了。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你们夫妻之间没有无法弥合的裂痕,若分手了,苦的是孩子,孩子将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海杏军和其他调解员找到哈先生和他的妻子当面调解,引导夫妻俩找到婚姻矛盾修复突破口,最终,夫妻俩和好。
“家庭是落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我们坚持‘有纠按需调、凡离必须调’的原则,努力让调解成为化解家庭矛盾纠纷的润滑剂。”海杏军说。
“捡拾他人财物不还,你还有理了啊?”今年5月末的一天,“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里吵闹声不断。原来,一居民家院子里闯进17匹马,该居民认为是无主马,就把所有马圈养起来。没料想,后来马主人找上门,居民却不肯放还。
社区民警李庆作为调解员,第一时间赶到调解室,当事双方和调解员围桌而坐,喝着茶,你一言我一语。李庆将矛盾掰开揉碎,通过对法律权利义务的详细分析,让当事双方都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居民将马归还,马主人则当场支付居民2500元饲养草料费。
“我们调解时注重用心倾听、公正分析、靠理讲法。”李庆说,社区矛盾纠纷种类繁杂,调解员需要付出真心、细心、耐心,融法、理、情于一体,才能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遛狗人不拴狗链子,你们管不管?”
“务工拿不上钱,我豁出去了要干一架!”
“公共绿化带里种菜,谁来主持公道?”
9月18日,“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内,海杏军(左一)与社区干部们一起学习法律法规,交流调解技巧。阿热依·朱玛哈孜 摄
“别看我们调解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矛盾小纠纷若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有可能会引发大冲突,带来大麻烦。”海杏军说,调解室每个月都定期组织调解员进行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协商的多元解纷机制。
自成立以来,“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涉及婚姻、赡养、劳动、债务、合同、物业、邻里关系等方方面面,调解成功率100%。
“小小调解室延伸了社区治理末梢,把矛盾‘死结’变顺心‘活扣’,铺就了居民的幸福底色。”燕儿窝南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梅说,如今,辖区有了矛盾纠纷找“小海矛盾纠纷调解室”说理解决,已成为绝大多数居民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