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研人员破解棉秆饲料化难题 棉花秸秆成了牲畜“营养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报道)1月8日,记者从石河子大学获悉:该校动物科技学院孙新文教授团队经过14年不懈探索,研发出棉花秸秆微贮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在全疆布局57个示范点,累计推广棉花秸秆微贮饲料35万吨,为农牧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
新疆是我国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年产棉秆1000万吨以上。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相比,棉秆整体利用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棉秆超过60%以直接粉碎还田为主。
棉秆直接粉碎还田利弊皆有。直接粉碎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不过,棉秆腐解不完全、腐解效率低等因素会导致棉田病虫害加重、出苗率差、苗弱苗黄等问题多发频发。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孙新文教授监测饲料相关数据。图由石河子大学提供
探索更高效的棉秆利用模式,成为新疆科研人员近年来攻克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在国内对秸秆的利用主要有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探索。在新疆,也有科研人员探索棉秆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
孙新文团队以解决新疆饲草料短缺、饲草料价格高为突破点,自2010年以来,致力于研究通过棉秆微贮专用微生物菌种和辅料,将棉秆经过窖池或裹包发酵,生产成饲料,且其中关键指标游离棉酚含量远低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粗蛋白含量高于玉米秸秆、麦草、稻草等。
孙新文说:“多年研究试验表明,通过棉秆微贮技术制作的饲草料,较传统饲料,营养价值更高且价格更便宜,是新疆养殖户常用玉米青贮价格的60%,而主要营养指标,特别是粗蛋白指标达9%—13%之间,比玉米青贮高50%。”
“该技术解决了棉秆饲料化难题,有效弥补了新疆饲草料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增加棉农收入。”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副站长房文斌说。
玛纳斯县棉农薛国雷说:“相较于传统的秸秆还田方法,利用该技术不仅能够省去打秆费用,还能提高30%的残膜回收效率。经综合计算,每亩地可节省开支近40元。”
“我们将持续优化工艺技术,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将示范点增加到100个以上。未来5年,通过实施‘千村万户计划’,一千个村一万个养殖户受益于棉秆微贮饲料综合利用技术,不仅让广大养殖户获取价格低廉的饲草,同时真正提高养殖效益。”孙新文说。
不仅如此,孙新文团队的这项技术还受邀到哈萨克斯坦进行示范,未来有望走出中国新疆,造福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