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线看生产】一块煤如何变身“一粒米”———探访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图为1月28日,在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快生产,白色米粒状的聚丙烯新牌号产品被“打包”成袋,运往下游企业。 (全媒体记者王丽丽 通讯员付婷婷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丽丽)一块煤可以变成什么?它可以是塑料瓶,可以是购物袋,还可以变成汽车饰品。
沉睡亿万年的煤炭进入现代煤化工生产线,如同进入“魔法工厂”,在发生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衍生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产品,实现了一块煤的华丽“变身”。
1月28日,在位于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的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快生产,白色米粒状的聚丙烯新牌号产品被“打包”成袋,运往下游企业。
“正在生产的这些白色‘米粒’,销售到下游企业,可生产出农用薄膜、水果发泡网套、购物袋、汽车内外饰品等数百种产品,农业生产、建筑业、汽车制造业等众多行业都少不了它。”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业务经理刘义说。
“米粒”的学名叫聚乙烯、聚丙烯,统称为聚烯烃产品,是各类塑料制品的原料,而制成它的原料,就是深埋地下的煤炭。
实现如此“改头换面”的变化,依靠的是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8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最核心的装置——甲醇制烯烃装置。甲醇制烯烃成套技术是以煤炭为原料,气化合成甲醇后,再通过装置制取乙烯、丙烯的技术。简而言之,这项技术能够将煤炭转化为塑料原料。
“该技术具有甲醇单耗低、水系统固含量少、综合能耗低的优点。”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烃装置主任潘海涛自豪地说。
走进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的园区,高耸的银色塔罐和蜿蜒的管道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被誉为“镇厂之宝”的甲醇制烯烃装置高达80多米。现场几名操作人员正在对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巡检。
“在这里,我们实现了从一块煤炭到塑料的华丽转变。”潘海涛说,甲醇制烯烃装置从工艺到催化剂都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上游将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纯度甲醇后,通过这一装置转化为产品气,再以此为原料,下游生产出聚烯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薄壁注塑料系列产品、透明料系列产品、多种膜料产品、电缆料产品等。自商业化运营以来,截至2024年底,累计生产聚烯烃产品517.99万吨。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是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在新疆“十大产业集群”中,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位列其中。作为新疆大型煤制烯烃企业,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紧紧围绕煤制烯烃产业链,不断打造创新链,实现价值链,推动煤制烯烃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刘义说,企业正朝着“智”“绿”“新”的目标不断迈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方面下功夫,开发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聚烯烃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