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地域文化符号:承多元之韵 铸一体之魂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梦妍 新疆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贺维理
■挖掘地域文化符号特色文化因子、阐释民族地域文化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
中国历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进程,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提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刻阐明了文化符号增进认同的关键意义。地域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符号重要构成,是地域文化多样性体现,更是连接民族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的纽带,挖掘其特色文化因子、阐释民族地域文化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
地域文化符号:多元一体的文化基石
在文化语境的宏观视野中,中华文化内涵深厚、形式多元,其符号作为内涵映射,依意义、辐射与整合维度,形成三个层级:起始于地域性象征符号,它宛如地域文化的名片,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诠释着当地的文化风貌;过渡至关键性象征符号,其整合民族文化中的共性部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和情感寄托;最终抵达总概性象征符号,作为国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高度凝练民族精神与国家意志,是文化符号体系的精神中枢与价值导向,勾勒国家文化全景与信仰基石,在国家认同构建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起关键作用。三者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其转化机制构成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地域文化符号于多元一体格局中升华,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大厦根基。
不同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进程的差异,繁衍出多元文化形态,进而汇聚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景观,而在这多样之中,中华文化的共性如隐线贯穿其中。其中,地域文化符号所涵盖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及地名建筑等共同文化元素横向跨越地域界限,纵向贯穿历史长河,为各族群众搭建起共鸣桥梁,提供连续的文化脉络。它们通过彰显地域特色与文化共性,有力推动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筑牢根基。
地名背后:文化潜藏与日用之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诸多地域文化符号虽常被使用,但其文化内涵价值常隐而未显,处于“日用而不知”潜藏状态,地名尤为典型。
地名自诞生便与地域自然人文相融,既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传承要津,见证社会文化递嬗,背后蕴含深刻文化演进逻辑。以“高昌”为例,其名初现于《后汉书·西域传》,“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北史》亦载其名由来,“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岁月流转中,高昌见证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的起伏兴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关键节点,高昌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枢纽。2015年4月,吐鲁番撤地设市并设高昌区。“高昌”的沿用既传承历史文化,凸显汉代以来的领土归属、彰显中原汉文化的深远影响,又契合旅游文化需求,有力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有机融合,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品牌。
再如“伊州”,2016年2月哈密撤地设市后启用“伊州区”之名。“伊州”历史沿用时长较“哈密”之名使用周期更久,其历史可溯至隋朝,历经唐、宋等朝。可见,地名作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承载着群体共同记忆,有力促进人们归属感与凝聚力的形成,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其命名与当地历史、传说、风俗及语言相关,反映地域文化传统,同时体现社会变革,政治、经济、观念变化均在地名中留痕。
地域文化符号作为社会文化动态演进进程中的关键要素,既外显社会集体意识与文化记忆,又内聚地域文化特质与思想脉络。对其潜藏特质予以深度探寻与系统转化,绝非单一层面的简易之举,而是涵盖多层面内涵精研、形式多元重塑以及意义深度重构的复杂文化实践。
识别与传承: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路径
地域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与记忆的关键承载体,深植于地方民众生活与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持续供给历史文化养分。然而现代性冲击与全球化交融,使诸多地域文化符号或渐趋式微乃至消逝,或历经变革走向同质化,其传承与识别问题遂成文化研究领域关键命题——传承以识别为先导,认同靠传承实现。
于建构传播中,精准识别地域文化元素乃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重要环节。地域文化符号传达地域文化独特韵味与风格,精准识别可梳理其与中华文化联系,挖掘认同根源,为传承指明方向。需深入剖析其背后历史渊源、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等信息,探寻其在地域文化生态中的定位与功能,明确个性标识,奠定传承认知基础。保持文化连续性与活力是传承关键,活化文化符号,使其与群众生活相连,亦为保护文化遗产、激发文化创新重要途径。
于形式重塑维度,巧妙运用现代艺术表达技巧与媒介传播机制,赋予地域文化符号新视觉风貌与呈现方式,使其契合当代社会审美趋向与传播范式,实现传统与现代形式融合,助力其在新时代广泛、高效传播。
于意义重构层面,秉持敬重传承传统意义,紧贴时代发展脉搏与社会演进潮流,对地域文化符号意义内涵进行创新性拓展与深度解读,激活其在当下文化场景中的活力与价值,实现价值重塑与文化再生。通过识别与传承的双向互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
借助地域文化符号精准识别与有效传承,我们可构建共识性认知框架与知识体系,回溯历史、洞察现实、前瞻未来。此传承过程具动态性,不仅凝聚文化认同,且于传承中创新升华,是连接个体与群体、地方与国家之坚韧纽带,有力推动各民族、各地区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地域文化符号如文化钥匙,赋予我们准确指认与生动再现事物之文化能力,使我们于多元文化世界中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坐标,维系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