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图汇·影像非遗丨篆刻:以刀写意无穷趣 方寸之间刻春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秦梅花摄影报道)在乌鲁木齐,有一位痴迷于方寸之间,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的印人,他就是乌鲁木齐市金石篆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砚华。三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篆刻技艺,将满腔热忱倾注于一刀一刻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技法,用篆刻作品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月22日,王砚华在为市民介绍他的篆刻作品。
2月22日,王砚华在工作室伏案创作。
2月24日,王砚华在自治区文化馆为学员上篆刻课程。
2月22日,记者走进王砚华的工作室,案台上,各式各样的刻刀整齐排列,印石、书法作品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王砚华正伏案创作,他手握刻刀,凝神静气,刀锋在印石上游走,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石屑纷飞间,仅5分钟,一枚刻印已雏形渐成。
2月22日,一位市民在参观王砚华工作室的刻字作品。
“篆刻讲究的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既要注重字法、章法、刀法的和谐统一,又要融入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王砚华一边创作,一边向记者介绍。他拿起一方刚刚完成的印章,印面以朱文篆刻“西域”两字,线条流畅,布局精巧,刀法细腻。在篆刻前,他不需要用笔设计、描绘,基本上是一气呵成。
王砚华最为骄傲的作品是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刻印《红线盗盒》。作品中,他将京剧《红线盗盒》中侠女红线的英姿飒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方印章正是他入展《中国京剧·百美图》的作品。
2月22日,一位小学生在王砚华的工作室参观他的获奖证书。
除了“红线盗盒”,王砚华的其他作品也备受瞩目。他的篆刻作品印屏曾亮相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篆书诗词刻石更是永久陈列于杭州西湖风景区皋亭山千桃园·家风孝道碑廊。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篆刻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需要有人去传承和发扬。”王砚华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篆刻,这些年,他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向市民普及篆刻知识,传授篆刻技艺。他还收徒授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篆刻爱好者。
2月24日,在自治区文化馆的篆刻课程上,王砚华为学员示范。
2月24日,两位学员在观看王砚华的篆刻作品。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篆刻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王砚华说。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