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眨眼还快!“新疆电”不到0.01秒就能到重庆
3月17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之《超级电网》,讲述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故事,展现国家电网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之路。
节目聚焦哈密—重庆特高压工程、准东—皖南特高压工程、安徽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河南洛宁及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等一系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工程与创新实践,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化呈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在履行国家战略使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民生福祉中的担当作为和突出成就,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电网职工牢记宗旨、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和铿锵步伐。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疆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所充当的重要角色。新疆,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煤炭、蕴藏量第二的风能和资源丰富的太阳能。建设大容量、远距离的特高压输电工程,能够将这里丰富的能源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在满足中东部用电需求的同时,助力新疆将能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中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腹地的皮勒村,山体连绵、河网密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热水烧不开、氧气吃不饱”。
2023年12月26日,皮勒村合闸通电,帕米尔高原上偏远的自然行政村自此接入大网电。
哈密市镜儿泉西侧的无人区,国家电网的工程人员正在紧张作业。
这条电力“高速公路”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仅需不到0.01秒,新疆的电就被送到2000多公里外的重庆,1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普通家庭使用两年。
2019年9月26日,作为国家“疆电外送”第二条大通道,准东—皖南工程正式运行。西起昌吉换流站,东至古泉换流站,工程全长3324公里,输送容量1200万千瓦,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能力最强、传输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
3300多公里的“电力天路”,靠一条条粗如手臂的导线连接,由6000多座平均高达80多米、重180吨的铁塔架在高空中。电气工程上,交流输电电压等级高于1000千伏和直流输电电压等级高于±800千伏的输电线路,被称为特高压输电,能够提高功率、延长距离、降低损耗。准东—皖南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被誉为“电力珠峰”。
它和哈密到河南、哈密到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一起,组成了疆电外送的三条大通道,打开了“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新格局。
哈密—重庆±800千伏换流站施工建设场景。陈凯 摄
自2010年“疆电外送”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24年12月底,“疆电外送”累计送电超8676亿千瓦时,送电范围覆盖20个省区市,新疆综合能源基地作用愈加凸显。
此外,近年来,新疆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持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截至2024年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
2024年9月28日上午,由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电源项目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开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新疆送往川渝的绿电占比将超60%,晚高峰可提供500万千瓦可靠电力支撑。
从冻土到都市、从荒原到云端、从科技到生态,那些跨越极地的电缆,那些凌空飞架的银线,那些昼夜不息的人们,推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温暖着百姓的三餐四季。
《大国基石》第二季之《超级电网》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将“国之重器、民之命脉”宏大视角融入“以民为向”的能源故事之中,从高原筑梦、钢骨裁云、微光护羽、塞北译风、蓄能山水五个篇章,生动呈现国家电网“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让高质量发展的今日中国可感、可触。
(综合自中央一套、国家电网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