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何以中国?且探昆仑 ——昆仑古道科考手记之六
肖春飞
在昆仑古道科考途中,记者拍了张危崖万仞的图片,微信发送给一位朋友,他回复了一个著名的表情包:岳云鹏张手捂嘴,小眼圆瞪说“我的天哪!”
当然,这个朋友是中国人,如果发给西方人,他大抵会回复:“Oh my God!(我的上帝!)”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拍摄的高耸入云的西昆仑山脉。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摄
下意识是最真实的反应。事发突然,出乎意料,或者遇到不可思议之事,震惊之余,中国人会想到“天”,西方人则会想到“神”。
“天崇拜”,是早期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史料显示,羌、藏、彝、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均信仰天,拥有“天崇拜”这一共同文化渊源。历史语言人类学研究表明:帝、昆仑、祁连、撑犁、腾格里是不同时代或不同民族对“天”的不同音译。《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泰山封禅,祭天的明堂名字就叫“昆仑”。
昆仑山雄伟的大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肖春飞 摄
中国古人相信世界是由天创造的,最早的甲骨文卜辞说:“造物之主,天地之宗,天生庶民,有物有则……”意思是:天创造了世间万物,天生下老百姓,有事物可效法。在中国先民眼中,天其实就是万物的主宰和宇宙间最高的存在。从封建帝王祭天大典,到百姓家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天崇拜”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礼法制度与人伦道德、行为规范,中国古人敬畏天命,行事讲究顺从天意——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再难也有使命去做。
作为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虽然科技已阐明人类起源诸多奥秘,但“天崇拜”已镌刻在中国人基因深处,日用而不觉,体现在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中,大家爱说“老天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中国人来说,“天”是虚幻而又实在的。
中国人为什么会崇拜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的“天崇拜”,源于农业经济。
历史学家葛剑雄在新著《何以中国》中解答了中华文明从起源阶段的“满天星斗”,为何重心逐渐聚焦于黄河中下游:“主要原因在于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地势平缓,土壤疏松,表面植被容易清除,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开垦耕种,能形成大规模的连片农业区,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供养一个政治实体的全部人口,进而构成统一国家的物质基础。”
克勒青河谷近乎垂直的高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肖春飞 摄
古代四大文明,均是“大河文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说,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地理条件要远远优于西亚和北非尼罗河河谷地带,相较于其他三大文明,中华文明一开始就是广土众民,体量庞大。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取决于对天时的把握和关注,如果错过农时,可能一年就没有收获,直接威胁到整个族群的生存,“昆仑神话中的夸父逐日,结合近年考古学与天文学研究,极可能是先民观测日影、制定历法的科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正是因为农业发展的刚需,所谓“观象授时”。但古代能够“观象授时”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被包装成拥有与“天”沟通的能力,谁有这个能力,谁就有资格成为族群的领袖,“君权天授”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王权。
遥想史前年代,人们瞅着田里萎靡的庄稼,望着变幻莫测的老天,满心敬畏,转而在“通天”者带领下去祈求名叫“昆仑”的山。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审颜廷真说,昆仑为“天”的理念源于观象授时,至少是在一万年前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太阳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使先民认为这一切皆由天控制,于是产生了“天崇拜”,出现了天命观的萌芽。黄河流域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人们看到影响农业生产的水量是由高山上的云量决定的,同时因天遥不可及,先民就把周围离天最近的高山作为通天的媒介,“昆仑”的核心词义是“天”,核心功能是“通天”。在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前,古人认为能通天的大山皆为昆仑,故“神州大地无处不昆仑”,逻辑很直接:山越高,离天越近。在五千年前古代中国国家(黄帝的万邦之国)形成之时,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昆仑文化成为五方天下的文化底蕴与共同的精神信仰。先民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血缘与文化的充分交融。
“通天”之盼,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核心理念,以及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道德思想。考古学家冯时曾在《昆仑考》一文中写道:考古资料显示,昆仑文化至迟在公元前六千纪即已形成。昆仑系中华文化的象征,本于观象授时。冯时还说,“信”是中国古人最崇尚的道德。信又是怎么来的?信是人们长期观天来的,长期通过观象授时了解到的。人们跟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称“天不言而信”,又曰“至信如时”,最大的信是什么?就是时间。人们由此把“信”作为核心去修养自己,就产生了中华文明最核心的道德思想,这样的一种“信”,体现出来的就是天人关系。
“信”又与“诚”相通,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诚”解释为“信也”,揭示了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将“诚信”二字合用:“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儒家经典《中庸》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提升到天道人伦的高度。《大学》则强调“诚意”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诚。当年,爱睡懒觉的李鸿章初入曾国藩幕僚时,错过了曾大帅的早餐会,遭到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从此,李鸿章再不敢晚起。
“诚信”“天人合一”“敬天法祖”……中国祖先留下的大智慧,正是当今纷扰乱世里“中国之治”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天道”何尝只是用“唯心”二字所能概括?
何以中国?何为中国人?何以文化自信?不妨多研究研究昆仑文化。